[发明专利]用于玻璃或防爆膜的负离子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52167.0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2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吴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瑛 |
主分类号: | C09D1/00 | 分类号: | C09D1/00;C09D7/61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陈龙 |
地址: | 31001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爆膜 吸附层 基底 负离子释放层 负离子涂层 玻璃 制备 释放负离子 后处理 二氧化硅 负离子剂 基材表面 家居装修 汽车玻璃 室内甲醛 二甲苯 有效地 甲苯 雾气 涂覆 凝结 分解 驾驶 汽车 | ||
本发明涉及家居装修和汽车玻璃后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玻璃或防爆膜的负离子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包括用于涂覆在基材表面的基底吸附层和位于基底吸附层上的负离子释放层,所述的基底吸附层包括二氧化硅,所述的负离子释放层包括能释放负离子的负离子剂。本发明具有能够分解汽车室内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TVOC等多种有毒有害并引起人体产生不舒适感觉的气体的优点,同时还能长期有效地防止雾气在玻璃或防爆膜表面凝结,提升驾驶时的安全性,并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居装修和汽车玻璃后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玻璃或防爆膜的负离子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玻璃是有二氧化硅和其他化学物质熔融在一起形成的(主要生产原料为:纯碱、石灰石、石英)。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致使其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普通玻璃的化学组成是Na2SiO3、CaSiO3、SiO2或Na2O·CaO·6SiO2等,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复盐,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是建筑工程中一种装修材料,具有透光、透视、隔绝空气流通、隔音和隔热保温等性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制得的钢化玻璃、夹层玻璃广泛应用在汽车上。
玻璃除了以上的功能外,无其他功能。温度低的时候极容易在玻璃上凝结雾气,造成视线的阻挡。当这种状况出现在汽车上时,非常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汽车常用的清除雾气的方法是使用汽车空调除雾以及在玻璃上涂抹玻璃防雾剂。采用汽车空调除雾,除雾效果明显,但会增加汽车的油耗。而涂抹玻璃防雾剂则受到实效性短的问题(市场上的玻璃除雾剂有效期基本在7-15天),无法有效的长期处理玻璃雾气凝结问题。
现在汽车上大量的安装玻璃防爆膜,玻璃防爆膜可以起到防紫外线、隔热降温、防止玻璃龟裂和车饰褪色等作用,但很多的玻璃防爆膜因生产工艺和原料的原因,造成生产的玻璃防爆膜释放大量的甲醛、甲苯等有毒气体,是车内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同时存在无法防止雾气在玻璃上凝结。
负离子对人的健康、长寿及生态的重大影响,已为国内外医学界专家通过临床实践所验证。在森林、海滨、瀑布、郊外等污染少的地方,含有大量的负离子空气,其浓度为污染严重都市的几百倍,在这里人们会感到空气清新、呼吸舒畅、轻松愉快、心旷神怡,这就是众多负离子空气产生的作用。因此负离子空气被人们称之为“长寿素”或“空气维生素”。
在医学界,负离子被确认是具有杀灭病菌及净化空气的有效手段。其机理主要在于负离子与细菌结合后,使细菌产生结构的改变或能量的转移,导致细菌死亡,最终降沉于地面。医学研究表明,空气中带负电的微粒使血中含氧量增加,有利于血氧输送、吸收和利用,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增强人体肌能,调节肌体功能平衡的作用。据考证,负离子对人体7个系统,近30多种疾病具有抑制、缓解和辅助治疗作用,尤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更为明显。医学研究表明维持人们健康的负离子数为:1000-2000个/cm3,而类似都市住宅、汽车等封闭区的负离子数仅为:40-50个/cm3,长期在这种环境下会诱发身体生理障碍如神经衰弱、易疲倦、抵抗力下降等。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人们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进行了探索。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负离子保健汽车空调滤网[申请号:201410224665.0],该申请通过在空调滤网的一面设置有释放负离子的海绵状物体来增高汽车室内负离子浓度,但是该申请无法解决雾气在玻璃上凝结的问题。另一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防雾剂[申请号:201410689379.1],该申请通过配比一种防雾剂喷洒在汽车玻璃上以起到汽车防雾的作用,但这种防雾剂的效果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差,直至完全失效,故隔一段时间就需重复喷洒,使用起来不够简便,而且不能起到改善车内空气环境的作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瑛,未经吴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21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