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桥梁抗震钢支座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51279.4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6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赵人达;廖平;徐腾飞;占玉林;贾毅;王永宝;杨世玉;崔玲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51200 | 代理人: | 王沙沙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梁 抗震 支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抗震和桥梁减隔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桥梁抗震钢支座。
背景技术
每次地震均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我国国民经济的损失,给桥梁结构、房屋建筑和水工坝体等造成一定的破损;桥梁结构作为抗震救灾的交通要道,其破坏给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如何确保桥梁结构的安全和减轻桥梁结构的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对于抗震设防的高烈度地区如何选择合理的桥梁结构抗震体系和减隔震措施一直是桥梁结构抗震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
现有的桥梁结构抗震支座,有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抗震盆式支座和摩擦摆支座等;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不难发现桥梁上部结构仍然有横向限位不足、抗扭能力差、纵向限位不足等而导致桥梁结构的主梁端部碰撞剥落破损、横向限位挡块破坏和落梁事故;在较大的竖向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支座易出现受拉状态;上述几种抗震支座抗拉能力或防竖向提离能力均相对较差,进而易导致支座脱空;并且现有的桥梁抗震支座功能与适用范围相对单一,为实现多功能常需与多种减震措施相互配合完成,将导致成本大幅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时具有自复位、抗扭和防竖向提离能力的桥梁抗震钢支座。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桥梁抗震钢支座,包括与桥梁主梁连接的上支座体和与桥梁盖梁或墩台连接的下支座体;还包括钢球体,设置在上支座体和下支座体之间;上支座体对应钢球体位置设置有凹圆弧形的与刚球体相配合的上连接部,下支座体对应钢球体位置设置有凹圆弧形的与刚球体相配合的下连接部;上支座体和下支座体之间设置有弹簧,可相对运动;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表面均设置有耐磨层。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座体外边沿向下延伸形成多个L形的卡接部,L形水平段部分向上支座体内部方向延伸;下支座体为工字形结构,上部设置在卡接部构成的区域内。
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表面设置有聚四氟乙烯层。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沿钢球体径向方向设置,设置有至少一排。
进一步的,所述卡接部L形结构水平段部分为直线形结构或波浪形结构。
进一步的,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的圆弧球面半径均不小于钢球体的半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上、下支座体之间设置有钢球体和弹簧,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上、下支座体将产生一定的相对位移,任意的相对位移均可导致弹簧产生较大的回复力,并且由于凹圆弧球面的存在,可使支座产生一定位移后自动复位;
(2)本发明通过设置弹簧和钢球体,可承受较大的竖向压力,同时弹簧可承受较大的竖向拉力,使得支座具有较强的防竖向提离能力,可减少扭转所引起的梁端碰撞破损;
(3)本发明上支座上设置有卡接部,下支座上部设置在卡接部构成的区域内,在强地震作用下可限制桥梁上、下结构间较大的相对位移,进而可作为竖向防提离、防纵向碰撞和防纵横向落梁的第二防线;
(4)本发明结构简单、可满足不同桥梁结构的抗震需求,成本低、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仰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1中A-A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图1中B-B剖面图。
图中:1-上支座体,2-下支座体,3-钢球体,4-弹簧,5-第一螺栓,6-第二螺栓,7-耐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桥梁抗震钢支座,包括与桥梁主梁连接的上支座体1和与桥梁盖梁或墩台连接的下支座体2;还包括钢球体3,设置在上支座体1和下支座体2之间;上支座体1对应钢球体3位置设置有凹圆弧形的与刚球体3相配合的上连接部,下支座体2对应钢球体3位置设置有凹圆弧形的与刚球体3相配合的下连接部;上支座体1和下支座体2之间设置有弹簧4,可相对运动;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表面均设置有耐磨层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12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