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风型伤口防护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45025.1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3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诸葛一超;王开松;李良和;周健;朱文昊;朱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15/00 | 分类号: | A61F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风 伤口 防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护器,具体为一种通风型伤口防护器,属于医疗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人体出现伤口之后,如果不及时去包裹好就会感染,而传统使用的创口贴是紧覆于伤口之上,通气性差,并不能有效的对伤口的恢复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导致细菌的滋生,并且创口贴对于大型的伤口并不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不能预留出一定的空间,通风性差,易滋生细菌,抗压性较差,易变形,由于一些磕碰会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并且身体皮肤出现伤口后,衣服、包裹材料可能会在伤口恢复时与伤口的结痂粘连在一起,这会给伤口愈合带来二次创伤,不利于伤口恢复,而且传统的伤口防护器不能实现大小调节,通用性差,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通风型伤口防护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通风型伤口防护器,通用性好,避免衣服、包裹材料与伤口的结痂粘连在一起的现象。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通风型伤口防护器,包括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所述第一外板上设有安装孔,第二外板上设有转轴和空管,且所述第一外板与第二外板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外板与第二外板连接处内部安装有第一弹簧,且所述第一弹簧内部安装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顶端连接有凸块,且所述凸块顶端连接有第一按钮;所述凸块与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连接处设有挡圈;所述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上均设有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上的第一凹槽上分别安装有第一内板和第二内板;所述第一内板上设有卡槽,且所述卡槽与所述第一外板上的第二凹槽配合连接;所述第二凹槽与卡槽连接处安装有第二按钮,且所述第二按钮与设置在第一外板内部的第二弹簧连接;所述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外侧均设有绷带孔,且所述第一外板和第二外板内侧设有防护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内板与第一外板之间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内板与第一外板均为圆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内板与第二外板之间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内板与第二外板均为圆弧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卡槽为齿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凸块和挡圈的横截面均为正八边形结构,且所述凸块与所述挡圈之间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挡圈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凸块的横截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为拱形结构,给伤口预留出了一定空间,抗压性较好,不易变形,不会由于一些磕碰而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2)有很好的空气流通效果,不易滋生细菌,使伤口的恢复不受通风及细菌的干扰;
3)可根据伤口具体的大小来调节自身的弧度与大小,更好适用于胳膊与腿的不同伤患部位以及不同大小的伤口,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内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外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外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内板与第一外板连接示意图。
图中:1、第一内板,2、绷带孔,3、卡槽,4、第一凹槽,5、防护块,6、第一外板,61、安装孔,7、第一按钮,8、第二内板,9、凸块,10、挡圈,11、第二凹槽,12、第二外板,121、转轴,122、空管,13、第二按钮,14、导向柱,15、第一弹簧,16、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50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快速换水、排水的鱼缸
- 下一篇:一种观赏鱼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