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含带有电介质涂层的壳体的加热棒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40403.7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7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K·奥沙利文;O·奥康纳;W·奥康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格华纳路德维希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42 | 分类号: | H05B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2 | 代理人: | 龙淳,张微 |
地址: | 德国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含 带有 电介质 涂层 壳体 加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棒。DE 10 2012 107 113A1中公开了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加热棒。例如,这种加热棒可以用于加热车辆的内部。
背景技术
在加热棒的现有技术中,通过隔离带,例如,陶瓷带或塑料带的方式使接触片与壳体电隔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示出可以如何简化这种加热棒的制造。
权利要求1的主题解决了该目的,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是发明的有利改进点。
根据本发明的加热棒的壳体具有电介质涂层,从而可以节省绝缘材料的成本,并且简化加热棒的组装。
例如,可以通过喷涂或浸涂来涂覆涂层。涂层可以是聚合物涂层或陶瓷涂层。陶瓷更加耐用、抗磨损并且抗腐蚀,以及比聚合物具有更高的介电强度。可用的材料包括铝、钛和钇的氧化物。涂层应该能承受至少1kV的电压。优选地,涂层可以承受3kV以上的电压。基于聚合物或陶瓷的涂层可以具有5kV以上的击穿电压。优选地,以陶瓷颗粒和树脂的混合物的形式(例如,作为粉末或液体)来涂覆涂层。然后,通过高达200℃以上的温度来硬化或烧掉树脂。
本发明的有利改进点在于,电介质涂层覆盖壳体的内部,并且将接触片与壳体电隔离。在加热棒的现有技术中,通过隔离带(例如,陶瓷带或塑料带)的方式使接触片与壳体电隔离。在根据本发明的加热棒中,不再需要这样的隔离带。优选地,一个或多个陶瓷加热元件布置在接触片之间,以接触壳体的电介质涂层。
也可以在壳体外侧上涂覆电介质涂层。然后,介电层可以提供保护人们免于触电的附加安全措施。对于高压加热棒来说,这点尤其有用。例如,可以通过粘合剂等将鳍状物(fin)附接至加热棒。
本发明的另一有利改进点在于,壳体包括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第一壳体部的轮廓具有开口截面,第二壳体部封闭第一壳体部的开口截面。两个壳体部一起形成管,在该管中布置有接触片和一个或多个陶瓷加热元件。相比于在管内侧涂覆电介质涂层,将电介质涂层涂覆至两个这样的壳体部更加容易。
例如,壳体可以包括两个轮廓,每个轮廓都具有开口截面,例如,U形截面,该开口截面被其他轮廓封闭。由于需要更少的不同部分,因此从两个相同部分组装壳体简化了制造工艺。然而,还可以仅使用具有开口截面的轮廓和封闭第一壳体部的开口截面的扁条形壳体部。
涂层可以直接涂覆在金属壳体上或者涂覆在中间层上。中间层(例如,聚合物层)可以改善涂层的粘附性。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中示出的说明性实施例来解释本发明的细节和优势,其中:
图1示出了加热棒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加热元件
2 框架
3 接触片
4 接触片
5 壳体部
6 壳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示出的加热棒包括若干陶瓷加热元件1,尽管加热棒还可以被配置为仅具有单个陶瓷加热元件1。陶瓷加热元件1是电阻加热元件,其可以是PTC加热元件,例如,钛酸钡基加热元件。
加热元件1被保持在塑料框架2中,并且电接触第一带状接触片3以及第二带状接触片4。在附图中可以看出,加热元件1布置在带状接触片3与带状接触片4之间。
陶瓷加热元件1、塑料框架2和接触片3、4布置在壳体中。壳体是通过第一壳体部5和第二壳体部6形成的金属管。第一壳体部5和第二壳体部6的轮廓具有开口截面,例如,U形截面。在组装加热棒时,每个轮廓的开口截面都被其他轮廓封闭。
壳体部5设置有将接触片3与金属壳体部5电隔离的电介质涂层,壳体部6设置有将接触片4与金属壳体部6电隔离的电介质涂层。可以通过喷涂或浸涂(例如,以粉末或液体的形式)来涂覆电介质涂层。如果通过喷涂来涂覆涂层,则可以使用静电涂料。涂层可以是陶瓷涂层或聚合物涂层。这样的涂层可以容易具有高达6kV以上的击穿电压。
涂层可以直接涂覆在壳体的金属表面上。也可将涂层涂覆在覆盖壳体的金属表面的中间层上。中间层可以改善涂层的粘附性。
例如,壳体部5、6可以由铝制成。例如,接触片3、4可以由铝或铜制成。
优选地,涂层可以具有至少0.10mm的厚度,例如,100μm至180μm。也可以具有更薄或更厚的涂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格华纳路德维希堡有限公司,未经博格华纳路德维希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04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