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的快速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38528.6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71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振亮;刘彤;李冰清;黄华伟;高瑞;孙茂州;贾建平;马赵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21/02 | 分类号: | G21C2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众恒智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9 | 代理人: | 王育信 |
地址: | 6217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惰性 弥散 燃料 快速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的快速制备工艺,包括制备混合料浆、制备核壳结构颗粒、压制核心、压制核壳和制备成形这五个步骤。该制备方法克服现有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制备方法存在的不足,可在较短工艺周期内获得TRISO颗粒含量高、颗粒完整性好、分散均匀,且碳化硅基体致密度高的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制备而成的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中,碳化硅基体致密度达到92%以上,TRISO颗粒在燃料整体中的体积分数含量30%~45%。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燃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的快速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伴随着工业水平的高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也呈现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世界第一,电力总规模居世界第一。然而对火力发电的严重依赖导致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和保证能源可持续供应上面临重大挑战。由于煤炭燃烧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和粉尘,电力行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近年来,我国频发大面积雾霾天气,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未来,中国的能源消费仍将持续增长,环境和气候变化压力还将持续增大。在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因此,低碳成为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而中国的能源利用模式将会面临多重难题。
核电作为一种技术日趋成熟、安全性不断提高的清洁能源,与风电、太阳能相比,具有容量因子高、能量密度大、经济性好、单位投资减排效益高等优点。发展核电对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核电自身固有的小概率、大损失的安全性问题成为阻碍核电发展的最大因素。日本福岛核事故以后,世界各国开始高度关注核燃料元件安全性。因此,开发具有高本质安全性的新型事故容错核燃料,可显著提高核燃料组件以及核电站的安全性,有效避免核电事故,特别是放射性物质泄漏核事故的发生。
传统的商用核反应堆燃料芯块为纯二氧化铀,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以及辐照稳定性,然而二氧化铀热导率很低,在高温及辐照环境下,热导率还会显著下降。这一缺陷将导致事故工况下,燃料核心温度急剧上升,在短时间内造成堆芯熔毁,锆水反应氢爆,放射性物质泄漏等严重核事故。
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是借鉴高温气冷堆核燃料的结构设计,将传统的二氧化铀制作成被碳化硅和碳多层包覆的三结构各向同性颗粒(TRISO),再将其分散密封到陶瓷材料基体中,利用陶瓷材料优异的导热性能、高温稳定性、抗氧化性等特点来提高燃料芯块的热导率和对裂变气态产物的容留性能,从而大幅提高燃料组件的本质安全性能。然而,目前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均采用碳化硅作为陶瓷基体,将两者混合后通过高温热压反应烧结工艺来制备,对设备要求高,生产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TRISO颗粒在碳化硅基体中的分散效果也很差。不仅难以满足实际的应用技术要求,更难以实现产业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的快速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可在较短工艺周期内获得TRISO颗粒含量高、颗粒完整性好、分散均匀且碳化硅基体致密度高的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惰性基弥散燃料芯块的快速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混合料浆:首先按重量份,将0~15份的烧结助剂和85~100份的碳化硅粉末通过湿混溶剂进行湿混混合,然后再向其中加入0.5~3份的分散剂,并搅拌4~24h,得到分散均匀的碳化硅混合浆料;
(2)制备核壳结构颗粒:将TRISO颗粒装入可加热的滚筒中,打开滚筒,并将其加热温度控制在60~90℃,使TRISO颗粒在滚筒中滚动,待TRISO颗粒温度上升到60~90℃后,用气压喷雾装置将步骤(1)中得到的部分混合料浆雾化后连续喷涂到TRISO颗粒表面,随着混合料浆中的湿混溶剂在60~90℃的温度下迅速挥发,会在TRISO颗粒上形成一层碳化硅包覆层,即可得到含二氧化铀的TRISO/SiC核壳结构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85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