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压、氢氧分离、透气不排水富氢水发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36666.0 | 申请日: | 201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0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红;芦淑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芦淑艳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C02F1/469;C02F1/68;C25B1/10;C25B13/02;C25B11/04;C25B9/08;C25B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63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压 分离 透气 水富 水发 | ||
1.抗压、氢氧分离、透气不排水富氢水发生器,包括,总成构架件(01)、氢氧分离发生器(02)、不锈钢拉丝上饰套(1)、总成环架套(2)、不锈钢拉丝下饰套(3)、锁紧底板(4)、外接口密封圈(5)、发生器上盖(6)、发生室密封圈A(7)、阴极镀铂钛板(8)、微栅格质子膜(9)、阳极镀铂钛板(10)、发生室密封圈B(11)、透气孔塞(12)、透气孔密封圈(13)、透气膜(14)、发生器下盖(15)、发生器密封圈(16)、吸水棉(17)、杯盖(18)、真空杯体(19)、氢气发生总成(20)、连接凹口(1501)、连接螺孔(1502)、内凹孔(1503)、密封圈台阶(1504)、吸水棉容置槽(1505)、电源控制板安装柱(1506)及透气通道(1507)、凸棱(1508)、中心孔(1509)、凹槽(1510)、USB接口(1511)、感应开关预留孔(1512)、感应开关安装槽(1513)、锁紧柱(1514)、通气孔(1515);电极伸出槽孔(1516)及台阶式装配立柱(1517);其特征在于:所述富氢水发生器(03)包括,杯盖(18)、真空杯体(19)及氢气发生总成(20);所述氢气发生总成(20),包括,总成构架件(01)及氢氧分离发生器(02);所述氢氧分离发生器(02)中,设有位于阴极镀铂钛板(8)与阳极镀铂钛板(10)之间呈园片状、膜面设有纵横相交微栅格加强筋的微栅格质子膜(9);所述微栅格质子膜(9)具有抗压、稳定形成氢氧分离发生腔及透气不排水、的功能;所述氢氧分离发生器(02)采用SPE技术,反应快速、产气量大,富氢水的氢气饱和度可达1500ppm以上;所述SPE电解水技术,是通过微栅格质子膜(9)与分设于其上下方的阴极镀铂钛板(8)及阳极镀铂钛板(10)组成SPE电解水电解水装置即本申请所述氢氧分离发生器(02)来实现的;所述微栅格质子膜(9)的上下面上,分布有纵横交错微栅格;纵横交错微栅格的设计目的:一是,增大膜的物理强度,二是,形成氢氧分离的微发生室;当接通电源开始制备氢气时,随着氢气产量的增大,富氢水发生器(03)中的水体,对微栅格质子膜(9)的作用力也随之逐渐增大;由于微栅格质子膜(9)有很大的阻水能力,所以,膜的彼面,只会呈现微湿润的状态,此时的微栅格质子膜(9),要承受二种压力,一是,水体的重力,二是,特别要承受氢气产量增大后的气体膨胀压力,两者之和,即为P1;微栅格质子膜(9)抗衡P1的能力即为P2;所述微栅格质子膜(9),通过栅格加强,达到膜抗力P2≥水体作用力P1要求,实现压力变化膜不变形的抗压、氢氧分离技术路线;此外,由于纵横交错微栅格作用,微栅格质子膜(9)与阴极镀铂钛板(8)及阳极镀铂钛板(10)之间,会形成一间稳定的氢氧分离的微发生室,是真正发生电介反应的现场;在强电磁场的作用下,氢氧分离的微发生室产生了氢气和氧气,由于氢气的分子量很小,能穿过微栅格质子膜(9)上升到富氢水发生器(03)的水体中,使之产生富氢水,而分子量大的氧气因不能穿过微栅格质子膜(9),只得穿过阳极镀铂钛板(10)圆孔,绕行进入透气通道(1507),经透气膜(14)过滤后排放于大气中,从而实现氢氧分离的技术路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压、氢氧分离、透气不排水富氢水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上盖(6)上方的中心,设有与富氢水发生器(03)的连接凸口相连接的连接凹口(1501);所述连接凹口(1501)的下方,设置有容置外接口密封圈(5)的密封圈槽;所述发生器上盖(6)和发生器下盖(15)上,设有对称的、不少于四个的、作用上下盖紧合的连接螺孔(1502)及呈90度角分布的、定位电源板及氢氧分离发生器(02)的内凹孔(1503);所述发生器上盖(6)和发生器下盖(15)的相向面上,设置有容置发生室密封圈A(7)及发生室密封圈B(11)的密封圈台阶(1504),发生室密封圈A(7)及发生室密封圈B(11)容置于其中;所述发生器上盖(6)和发生器下盖(15)的相向面上还设置有电极伸出槽孔(1516)及发生器密封圈(16)容置浅槽;所述发生器下盖(15)中心,设置有吸水棉容置槽(1505),吸水棉(17)容置于其中,以吸收极微量的渗水,极微量的渗水在电介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经位于吸水棉容置槽(1505)侧边的透气通道(1507)得以排放;所述透气通道(1507)的末端,分别设置有透气膜(14)、透气孔密封圈(13)及透气孔塞(12),透气不排水的技术路线得以成新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芦淑艳,未经芦淑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666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