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阵列式线激光量子点背光模组制作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27932.3 | 申请日: | 2017-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78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平;宋文;陈亮;刘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G02F1/13357;F21V5/04;F21V9/30 |
代理公司: | 南京源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0 | 代理人: | 马晓辉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阵列 激光 量子 背光 模组 制作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阵列式线激光量子点背光模组制作方法及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激励点光源,平板式导光板,所述激励点光源为蓝色激光光源,所述蓝色激光光源呈阵列式排布;还包括线激光成型控制元件,所述线激光成型控制元件位于激励点光源和平板式导光板之间;线激光成型控制元件为鲍威尔透镜,鲍威尔透镜排布呈为阵列式;所述鲍威尔透镜轴向方位角通过透镜支架调节,所述鲍威尔透镜之间与蓝色激光光源之间的距离可调,还包括所述的由鲍威尔透镜形成的线激光在导光板侧面入射方向与导光板侧面的法线形成的夹角通过透镜支架调节。本发明可以控制光源的波长和激光器的亮度和功率消耗,能使高亮激光有效地变成线激光进入导光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激光显示和照明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阵列式线激光量子点背光模组制作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显示器的光学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从早期的荧光灯管为背光的显示器到现在的LED背光的显示器。同时从电脑显示,到手机, 到大屏幕,到家庭影院, 无不体现了显示技术的发展。 然而任何技术都有它的局限, 今天LED虽然成了市场的热点, 得到极大的普及, 但某些方面也存在发展瓶颈,特别是在亮度, 稳定性和色域方面。 因此人们企图开发新的技术,来改进现有的产品,而激光作为光源适逢其时。
激光作为光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宽广的色域、长寿命、极高亮度、较低的能耗,具有传统光源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因此被誉为继黑白显示、彩色显示和数字显示之后的第四代“继承者”。如果能够采用激光直接做成背光源无疑将会在色域, 稳定性, 亮度方面给现有的显示技术一个很大的促进。 然而限于激光器的成本, 散热, 尺寸结构等一系列的问题, 至今市场上仍没有真正的用纯粹激光做背光源的产品。
相比而言,量子点膜却具有很大的优势。 其优势在于,量子点的光电特性很独特,它受到电或光的刺激,会根据量子点的直径大小,发出各种不同颜色的非常纯正的高质量单色光。而量子点应用到显示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纯蓝光源,激发量子点结构中不同尺寸的量子点晶体,从而释放出纯红光子和纯绿光子,并与剩余的纯蓝光投射到成像系统上面,这样就可以借助量子点发出能谱集中、非常纯正的高质量红/绿单色光,完全超越传统LED背光的荧光粉发光特性,实现更佳的成像色彩。
量子点技术用在背光上能够大幅提升色域表现,让色彩更加鲜明,量子点技术由于其光电特性独特所以得到广泛应用,且逐渐获得液晶厂商和用户的普遍认可。尤其是显示巨头三星在CES上带来了多款采用量子点技术的QLED TV和量子点显示器。此外,还有消息称,三星表示在2017年将不再生产OLED显示器,全力研发采用量子点技术的QLED TV,都显示出量子点技术在2017年会有更广泛的可能性。所以相信未来量子点技术在显示行业会更加普及。
目前科研人员正从事于基于量子点的背光光源的研发, 然而其激发光源为蓝光LED, 由于LED为广谱光源, 其光源的光谱很宽, 不能很好的发挥量子点的优势, 因而迫切需要一种颜色更纯的激发光源, 从而使得量子点形成的广谱的色域更宽,颜色更纯。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以上所述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阵列式线激光量子点背光模组方案, 目的是通过利用高亮度的线型激光提高量子点的激发强度,使得量子点更充分的发挥其释放纯色的功能, 减少纯激光光源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结合高亮线型激光和量子点膜各自特点提高背光源显示系统的亮度和色域。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为利用阵列式高亮线激光源,并且控制线激光源的波长, 尤其是蓝光的波长来有效激发量子点膜发光。本发明基于以下的光学系统耦合设计原则:一个光学系统的耦合效率主要由入射和出射系统的光学扩展量决定, 当入射系统的光学扩展量与出射系统的光学扩展量匹配时, 光学耦合最有效。
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79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乙烯醇系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