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归接入方法、装置及多归属节点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16783.0 | 申请日: | 2017-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6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唐益慰;王玉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H04L12/24 |
代理公司: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专利中心 11010 | 代理人: | 焉明涛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归属 标识信息 多播 解封 预设标识信息 段标识符 混合接入 接口广播 邻居节点 查询 报文 回环 太网 过滤 网络 隔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归接入方法、装置及多归属节点,用以解决多归属接入导致的多播回环问题,以及ESI成员间多播隔离导致的无法支持多归属混合接入的问题。所述多归接入方法用于多归属节点,所述方法包括:当从接收到的任一邻居节点的网络侧报文中解封出预设标识信息时,根据解封出的标识信息,确定与所述标识信息对应的太网段标识符ESI;在所述多归属节点的各接口中,查询与确定的ESI对应的多归接口;过滤查询到的多归接口,将所述网络侧报文向其余接口广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归接入方法、装置及多归属节点。
背景技术
VXLAN EVPN技术作为用于数据中心大二层互联的的主要技术,IETF的RFC7432标准中,对于CE(Customer Edge,客户侧边缘设备)多归接入到PE(Provider Edge,网络侧边缘设备)的场景,有相应的描述;其中,VXLAN为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可扩展局域网);EVPN为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以太网虚拟专用网络)。典型组网如图1所示:
CE1双归PE,PE对于CE与PE的物理链路配置MC-LAG(Multi-chassis LinkAggregation Group,跨设备的链路聚合组),并且配置相应的ESI(Ethernet SegmentIdentifier,以太网段标识符),并设置相应的多活/单活开关;
同一个CE连接的PE,对应的ESI需要配置成一致;
对于配置相同ESI的各个PE设备,需要进行EVPN的RT(Router Type,路由器类型)-4的协商,选举DF(Designated Forwarder,指定转发者),以便对多余的BUM(broadcast&unknown-unicast&multicast,多播)流量进行过滤(只有DF能够接收多播,Non-DF不接收多播)。
在PE发送RT-1(第一类路由类型)和RT-4(第四类路由类型)类型的路由时,需要带所配置的ESI,以便在远端PE根据ESI值形成多活/单活冗余路由。
多余单播转发,协议规定的内容能够很好的支持现有场景。但是对于多播报文,协议的这种方案,存在一定问题,如图2所示:若VXLAN数据报文属于BUM报文,CE侧MC-LAG采用负荷分担方式,有可能把VXLAN数据报文发送给Non-DF PE设备,Non-DF PE向网络侧广播报文,对应的DF PE设备收到流量后,有可能发送给原来的CE,导致BUM报文回环。
另一个ESI方案如图3所示:设置多归PE之间不发送BUM报文,那么PE从CE侧收到的BUM流量就不会往另外ESI邻居发送,解决了组播回环问题。但这样对于多归混合配置的场景,就会导致单归点无法收到组播报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归接入方法、装置及多归属节点,用以解决多归属接入导致的多播回环问题,以及ESI成员间多播隔离导致的无法支持多归属混合接入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的一种多归接入方法,用于多归属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当从接收到的任一邻居节点的网络侧报文中解封出预设标识信息时,根据解封出的标识信息,确定与所述标识信息对应的太网段标识符ESI;
在所述多归属节点的各接口中,查询与确定的ESI对应的多归接口;
过滤查询到的多归接口,将所述网络侧报文向其余接口广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中的一种多归接入装置,用于多归属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167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