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智能艾灸治疗仪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10606.1 | 申请日: | 2017-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5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鹏;檀秀香;李真;崔峰;阴会娟;李迎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16H40/63 | 分类号: | G16H40/63;G16H40/67;A61H3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硬件控制系统 艾灸治疗仪 多功能智能 艾灸治疗 交互软件 艾烟 施灸 多自由度机械臂 烟雾隔离装置 多功能治疗 接收上位机 艾条固定 艾条燃烧 安全管理 安全监测 处理系统 电气控制 动作过程 动作控制 热量收集 软件驱动 双层结构 烟雾收集 仪器装置 整体系统 净化率 上位机 智能化 艾条 内层 溢出 处方 点燃 监测 通讯 管理 | ||
一种多功能智能艾灸治疗仪,旨在提供一种辅助艾灸治疗的仪器装置,实现对艾灸治疗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其特征是:多功能治疗端双层结构设计,内层实现艾条固定、热量收集及烟雾收集等功能,外层为烟雾隔离装置。多自由度机械臂,实现对艾条点燃及艾条燃烧点动作过程的空间动作控制。艾烟处理系统对溢出艾烟的净化率在90%以上。安全监测与控制完成对整个施灸过程的监测和对施灸过程的安全管理。整体系统控制包括硬件控制系统和上位机交互软件,硬件控制系统实现电气控制,并通过RS‑232通讯来接收上位机交互软件所设置的处方方案实现软件驱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养生及保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智能艾灸治疗仪。
背景技术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传统临床技术之一,主要通过点燃艾绒或药物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或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达到治疗目的。艾灸疗法在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中医健康养生的常用手段。作为中医临床代表性的艾灸技术,由于存在操作繁琐、艾烟污染明显、艾量控制水平低、缺乏安全性监测等问题,直接导致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空间使用受限、临床定量研究水平差,难以为艾灸的临床优势病种研究提供高级别证据,直接限制了艾灸在临床、科研、养生等领域的推广使用,成为应用艾灸技术开展健康服务的重要瓶颈。
针对艾灸疗法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目前已有多种艾灸器具产品问世,如手持式艾灸仪、随身携带艾灸仪等,这些产品可见采用筛网结构防止艾灰脱落,或通过调节高度和角度的支撑体解决人力问题,也可见通过排风装置解决艾药燃烧产生的烟雾污染。但这些器具仅能实施温和灸,手法僵硬呆板,不能模拟传统艾灸的复杂手法,且多数艾灸器具高度依赖人工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辅助艾灸治疗的仪器装置,实现对艾灸治疗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可通过对传动机构多角度、多参数的控制,实现对传统艾灸手法及艾灸治疗过程的模拟,同时可对治疗过程开展安全性监测,达到节省人工、消除艾烟污染、精确调节艾灸刺激量等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多功能智能艾灸仪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多功能智能艾灸仪包括多功能治疗端、多自由度机械臂、艾烟处理系统、安全监测与控制、整体系统控制包括硬件控制系统和上位机交互软件。其特征是:所述多功能治疗端双层结构设计。内层实现艾条固定、热量收集及烟雾收集等功能,外层为烟雾隔离装置。所述多自由度机械臂,实现对艾条点燃及艾条燃烧点动作过程的空间动作控制。所述艾烟处理系统确保对溢出艾烟的净化率在90%以上。所述安全监测与控制完成对整个施灸过程的监测和对施灸过程的安全管理。所述整体系统控制包括硬件控制系统和上位机交互软件,所述硬件控制系统实现电气控制,并通过RS-232通讯来接收上位机交互软件所设置的处方方案实现软件驱动。
多功能治疗端:治疗端为双层结构设计。内层实现艾条固定、热量收集及烟雾收集等功能,内置艾条输送、艾条固定、自动点火、烟灰处理、明火监测、热量反射等装置;外层为烟雾隔离装置,拟将内层溢出的烟雾进行收纳并经夹层吸收,附属装置包括皮肤温度、皮肤距离等监测装置;
多自由度机械臂:包括水平移动平台、旋转主轴、主关节臂、从动关节臂、摇摆臂、回旋机构、艾条自动进给机构、自动点火机构等,实现对艾条点燃及艾条燃烧点动作过程的空间动作控制;
艾烟处理系统:由艾烟收集罩、艾烟管道、静音风机、多层过滤网、主机机箱等结构组成,确保对溢出艾烟的净化率在90%以上。通过内置式循环的主动过滤方式,可最小程度避免破坏操作空间的温度与湿度环境;
安全监测与控制:拟采用有效测温技术、距离监测技术、明火监测技术、急停复位技术等手段完成对整个施灸过程的监测,并通过反馈自动控制、医生控制、患者控制、报警等方式实现对施灸过程的安全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106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