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约化立体养蟹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1487.3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8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何杰;许文军;谢建军;王庚申;汪玮;施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A01K61/8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舟山固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3106 | 代理人: | 杨康星 |
地址: | 316021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约化 立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集约化立体养蟹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主要的经济蟹类养殖包括河蟹、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三个品种,目前仍以室外土池的群体养殖模式为主,但是由于蟹类具有生性好斗、种内自相残杀现象严重的特点,其相比其它水产动物而言,单位养殖面积产量非常之低,如三疣梭子蟹和青蟹的亩产多为30~50kg左右,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因此,池塘群养单位面积产量低已成为阻碍蟹类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养殖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在池塘群养的基础上,开发了单体筐养模式,如授权公告号CN 203827867 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梭子蟹立式单体养殖系统,又如申请公布号CN104770323A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室内培育梭子蟹软壳蟹的方法,其中也提及了单体筐盒饲养。
但目前的单体筐养技术并不完善,存在投饵、残饵的自动化管理技术配套不够,或只能单层养殖,单位面积养殖量少,未能很好的实现立体养殖与自动化养殖,经济效益低,因而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养殖密度大、自动化程度高的集约化立体养蟹系统。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集约化立体养蟹系统,包括养殖池,所述养殖池内设有竖直、可环状循环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运输段与空置段,所述运输段上均匀、间隙悬挂有若干蟹笼,所述空置段空置;所述养殖池在输送装置的顶部上方设有投饲装置与排废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输送装置、投饲装置与排废装置的控制装置。
所述养殖池内设机架,所述机架安装有一组链轮,所述链轮上安装有输送链,至少一个所述链轮配有动力机,所述输送链对应运输段的部位悬挂有若干蟹笼,所述机架、链轮、输送链及动力机构成所述输送装置。
所述养殖池内纵向两侧均设机架、链轮及输送链,两条所述输送链之间对应运输段的部位均匀、间隙安装有若干悬挂轴,所述悬挂轴沿轴向悬挂有若干蟹笼。
所述蟹笼处于最高位置时为投饲排污工位。
所述投饲装置包括设置在投饲排污工位上方的螺旋输送投饲机、已经与悬挂轴平行设置的滑轨,所述螺旋输送投饲机安装在滑轨上、可沿养殖池纵向来回滑动。
所述排废装置包括水泵、冲水管、集污槽,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养殖池连通、出水口至冲水管,所述冲水管管口对准投饲排污工位的,所述集污槽设置在投饲排污工位下方的、且底板密布有若干筛孔。
所述集污槽的底板上设置有过滤棉。
所述蟹笼为笼框式结构,设有便于打开和锁紧的框门,底部是板式结构,并配有细密的筛孔。
所述冲水管沿养殖池纵向布置,其管身上密布有若干对准蟹笼的冲水孔。
所述蟹笼上还设有一个对准冲水孔的外沿。
所述排废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投饲排污工位上方用于使蟹笼倾斜的驱动缸。
所述养殖池内横向布置有若干组输送装置。
所述养殖池上方在输送装置之间设有走道。
所述养殖池内设有增氧装置,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增氧管与风机,所述增氧管均匀布置在养殖池底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竖直、可环状循环的输送装置来实现养殖池中蟹笼的多层放置,而且利用投饲装置、排废装置可方便完成投饲、排污工作,充分的利用了养殖水体,具有养殖密度大、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利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正常养殖状态的横向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投饲、排污状态的横向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链轮的另一种布置方式。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排废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集污槽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蟹笼的示意图。
养殖池1、输送装置2、蟹笼3、投饲装置4、排废装置5、增氧装置6、走道7、机架21、链轮22、输送链23、动力机24、悬挂轴25、外沿31、螺旋输送投饲机41、滑轨42、水泵51、冲水管52、集污槽53、驱动缸54、过滤棉55、增氧管61、风机62、运输段A、空置段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未经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14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