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盐雾试验箱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99090.5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2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施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39 | 代理人: | 杨慧 |
地址: | 2002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试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盐雾试验箱,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时测量并控制盐雾沉降量的盐雾试验箱。
背景技术
盐雾试验目的是考核产品承受盐雾大气的能力。盐雾试验有两种方法:①使用盐雾试验箱,把受试品放在试验箱内进行试验,②把受试品放在实际海洋大气环境下进行试验,这不需要试验设备(露天试验)。由于采用盐雾试验箱进行试验操作简便,仿真度高,在工业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文中提到的盐雾试验就是指采用第一种方法。
盐雾试验的主要试验条件是:①盐溶液浓度和PH值,②试验持续时间,③盐雾的沉降率,④试验温度(一般为35℃±2℃),⑤喷雾方式(有两种方式:连续喷雾,喷雾和干燥状态交替进行)。
盐雾试验箱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参见图2):
①预先调制规定PH值的盐溶液:在盐雾试验箱内的温度保持为35℃±2℃时,一般PH值是6.5~7.2(GJB150.11-2008,第7.1.1.3条),盐溶液浓度是5%±1%。
②把盐溶液加注到盐雾试验箱的盐溶液存储箱14中。该盐溶液存储箱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
③通过压缩空气输入管道8给盐溶液储存箱14输入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盐溶液在压力差作用下,通过管道1,以一定的速度流入布置在盐雾试验区内的喷雾塔2和喷雾塔3。
④在喷雾塔2和喷雾塔3内快速流动的盐溶液撞击到喷雾塔内的喷头,盐溶液形成细小液滴,然后以雾滴的形式喷射出来,作用到布置在试验区内的受试产品上。
影响试验效果的主要参数是单位时间的盐雾沉降率,一般要求盐溶液沉降率是在每个面积为80cm2的(直径10cm的圆形区域)收集器内,每小时收集1mL~3mL溶液。
目前盐雾试验沉降量值的观测方法是:人工观测法。具体方法是(参见:GB/T 5170.8-2008第8.1.2):
在试验区域内布置盐溶液收集器,收集器是由面积为80cm2的玻璃(或者塑料)漏斗和量筒组成,
喷雾塔开始喷盐雾后,盐溶液收集器收集到从喷雾塔喷出的盐溶液,盐溶液流到与之连接的漏斗和量筒中,试验操作人员定时(每隔1个小时,或者2个小时,具体按照试验要求)去读量筒中的液面高度对应的值,把读到的值减去上一时间点的液面高度值,得到当前时间段(1个小时)的盐雾沉降量(各收集器/测量点的放置位置如图1中的A,B,C,D,E)。
这种方法存在以下弊端:
①不能实时测量盐雾沉降量数值。一般测量周期是1个小时。
②不能自动显示盐雾沉降量数值。测量结果依靠人工读取量筒内页面高度值,并减去上一测试值而得。
③人工读取数值误差大。量筒读取存在较大误差,影响试验精度,随着读取数值次数的增加,累计误差也越来越大。
④观测非常不方便。收集器/测量点布置在试验箱内,需要打开试验箱门去拿出漏斗和量筒才能观测,观测非常不方便。如试验时间为48小时,每小时读取一次,则需要人工打开箱门48次。
⑤试验盐雾会影响人员健康。打开箱门时候盐雾会飘逸出来,人会吸入细小的盐雾颗粒,对人体健康有不利的影响,同时盐雾还会飘逸到盐雾试验箱周围的设施上,对这些设施造成腐蚀。
⑥不能自动控制盐雾试验沉降量,试验精度无法保证。当发现沉降量超出误差允许值后,才能人工去调节喷雾压力,而且由于超出试验允许误差还需要补做试验,补做方法不容易确定(补多少时间)。
目前盐雾试验一般持续时间为48小时,96小时,甚至更长。为了保证试验精度,必须采取自动化的测量方法和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盐雾试验箱,依靠电磁感应原理计算出盐雾沉降量,彻底消除人工读取量杯内盐溶液高度计算沉降量所产生的误差,大幅提高试验精度。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盐雾试验箱,包含依次连接的盐溶液储存箱14、管道1和喷雾塔3,还包含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盐溶液瞬时流量测量装置12、控制器6和控制面板7;
所述盐溶液瞬时流量测量装置12安装在管道1上,该装置具有以下功能:当盐溶液在管道内流动经过盐溶液瞬时流量测量装置12时,先测量出表示盐溶液流量大小的感应电动势,然后向控制器6输出表示盐溶液流量大小的电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90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旋翼无人机大气污染探测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红外气体传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