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浸渗涂覆复合抗裂肌理夹芯涂层、涂料及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7149.7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12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红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3/02 | 分类号: | E04F13/02;E04F1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30 | 代理人: | 陈剑 |
地址: | 21515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浸渗涂覆 复合 肌理 涂层 涂料 制作方法 | ||
1.一种在物体表面制作浸渗涂覆复合抗裂肌理夹芯涂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在物体表面涂覆第一涂层;
第一涂层丧失可塑性之前,将纤维肌理网络夹芯贴覆在第一涂层,所述纤维肌理网络夹芯内含有纤维形成的三维互贯网络结构,第一涂层的涂料浸润纤维,并渗入到三维互贯网络结构的网孔内;
涂覆第二涂层,施压使第二涂层的涂料浸润三维互贯网络结构纤维、浸入到三维互贯网络结构的网孔内;形成夹芯涂层;
固化所述夹芯涂层,第二涂层在固化过程中,位于三维互贯网络结构的网孔表面的涂料向内形成较大塌陷、而位于纤维表面的涂层受到纤维阻挡没有下陷或形成较小下陷,从而形成肌理;其中
所述第一涂层、第二涂层最大颗粒粒径分别独立地为≤50μm;所述纤维肌理网络夹芯的密度为10-300g/m2;所述第一涂层、第二涂层最大颗粒粒径分别独立地为≤纤维肌理网络夹芯的网孔的平均孔径的1/5;纤维交叉点都形成连接点,或者部分交叉点形成连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纤维肌理网络夹芯贴覆在第一涂层后,施压使所述纤维肌理网络夹芯至少部分陷入所述第一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涂层的涂料浸入三维互贯网络结构的网孔内、并与浸入到三维互贯网络结构的网孔内第一涂层涂料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涂层涂料和第二涂层涂料接触后继续施压,使第一涂层涂料和第二涂层涂料进一步紧密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涂层或第二涂层分别独立地为不透明涂层、透明涂层或半透明涂层;或者第一涂层与第二涂层同时为不透明涂层、透明涂层或半透明涂层;或
第一涂层或第二涂层分别独立地含有透明涂层或含有半透明涂层;或者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同时含有透明涂层或含有半透明涂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涂层或第二涂层为无机涂料层;或者
第一涂层和第二涂层均为无机涂料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肌理网络夹芯包括纤维、以及所述纤维之间的空隙形成的立体交叉的网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的排列为三维立体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至少包括水平、竖直、倾斜方向的纤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纤维中,每一条纤维同时存在水平部分、竖直部分、倾斜方向部分中至少两种,或三种;其中
纤维水平部分、竖直部分、倾斜方向部分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相互交叉,和/或纤维水平部分、竖直部分、倾斜方向部分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与另一条或多条纤维水平部分、竖直部分、倾斜方向部分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相互交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至少包括水平、竖直、倾斜方向的网孔,其中,水平、竖直、倾斜方向网孔中的一种或几种与其他一个或多个水平、竖直、倾斜方向网孔中的一种或几种相互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肌理网络夹芯的纤维直径为1μm-5000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肌理网络夹芯的纤维直径为1μm-1000μm。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肌理网络夹芯的纤维直径为1μm-1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红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红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714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