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改性高抗渗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89272.4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2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杨辉;林洲;盛建松;詹树林;泽龙;孔德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22 | 分类号: | C04B28/22;C04B14/10;C04B20/00;C04B14/28;C04B14/06;C04B18/08;C04B18/14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12 | 代理人: | 周世骏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改性 高抗渗 混凝土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改性高抗渗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材料作为土木工程建设中用途最大、用量最广的一种建筑材料,具备原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抗压强度高的特点,受到建筑工程领域的广泛推崇。但普通混凝土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在硬化过程中仅一部分水与水泥起水化作用,多余的水在混凝土硬化干燥后蒸发,形成大量微小气孔。同时混凝土在拌和与浇捣过程中常混入一定量的空气,很难在捣实过程中全部排除。这些因素导致硬化后的混凝土呈现多孔状态,其中有封闭的气孔、有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道、有凭肉眼可见的宏观孔隙、行直径微小的显微孔隙,这些孔隙对混凝土综合性能尤其是抗渗性产生严重影响,不能满足海洋工程、地下工程以及水肿结构工程等涉水工程对于混凝土材料的使用要求,严重制约了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传统提高混凝土抗渗性的措施主要包括掺加混凝土引气剂、减小水灰比、优化原材料、保证施工质量尤其是混凝土振捣及养护等,但这些方法对混凝土抗渗能力的提高有限,因此制备出一种新型的高抗渗混凝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纳米改性高抗渗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大大提高混凝土结构抗渗性能。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纳米改性高抗渗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份数的称取下述原料组分:
(2)将水泥、砂、碎石、粉煤灰、高炉矿渣粉、硅灰添加到混凝土搅拌机中,干拌2min,使各基材充分混合均匀;
(3)将纳米改性剂、减水剂以及一半重量的水充分混合,混合均匀后加入到搅拌机中,搅拌2min;再将另一半重量的水加入到搅拌机中,继续搅拌2min;
(4)搅拌完成后出料,装入模具;拆模后按照常规养护方式进行养护,得到纳米改性高抗渗混凝土。
发明原理描述:
本发明从多元组分配方设计、工艺优化、应用技术等多角度出发,将纳米改性剂与粉煤灰、矿渣、硅灰等传统矿物掺合料经特定工艺有效复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混凝土结构与性能进行优化:
①复合火山灰效应。复合多元矿物在混凝土水化过程中形成复合胶凝效应,复合胶凝体系中,水泥首先水化生成CSH与CH,CH对粉煤灰、矿渣与硅灰的水化起激发作用;硅灰因水化活性高、反应速度快有助于CSH的增加;矿粉析出的CaO可促进粉煤灰颗粒周围的CSH凝胶及AFt(石膏存在时)的形成,促进粉煤灰颗粒中硅、铝相的溶解;而粉煤灰溶解的硅、铝相又进而促进矿粉与硅灰的水化进程。
②微集料复合效应。利用水泥体系中不同颗粒间的粒径差异,实现胶凝材料之间的相互填充与有效堆积,优化混凝土内部孔结构、降低孔隙率,从而提高抗渗性。
③形状因子效应。充分利用多组分矿物的界面增强效果,提高混凝土界面粘结力实现混凝土结构与性能优化。
④以纳米改性剂颗粒为晶核,在颗粒表面形成C-S-H凝胶,形成以纳米改性剂为晶核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改善混凝土的亚显微组织结构,提高混凝土结构密实度与抗渗性。
本发明对各组分进行级配优化控制,充分发挥各组分功能间的叠加与协同效果,从而大大提高结构强度及抗渗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有效的解决了单一矿物组分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局限性,将粉煤灰、超细矿粉、硅灰等多功能组分相结合,达到组分功能叠加与协同效果,复合多功能组分能有效优化混凝土结构颗粒级配,通过优化混凝土内部孔结构来实现提高抗渗性的目的。
2、本发明在矿物组分体系中引入纳米改性剂,利用纳米改性剂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颗粒级配优化的同时,充分发挥纳米颗粒的高活性与微晶核效应,对提高混凝土结构抗渗性能具有明显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的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92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墙体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动力刀塔车铣复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