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极、电极系统和制造方法以及离子电渗递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8521.8 | 申请日: | 2012-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6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托马斯·杰罗姆·巴钦斯基;迈克尔·莫尔;约瑟夫·温;杰伊·戴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EMPI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1/32 | 分类号: | A61N1/32;A61N1/04;A61B5/28;H01R1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康建峰;杨华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系统 制造 方法 以及 离子 递送 | ||
本发明涉及电极、电极系统和制造方法以及离子电渗递送系统。该电极包括:具有用于向患者组织施加治疗电刺激的第一区域以及包括被配置为第一区域的一体式延伸的一体式尾部的第二区域的第一导电层;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之下的凝胶层;设置在一体式尾部的远端上的连接器,其中一体式尾部的远端的尖端是扩张的;设置在一体式尾部的远端上的第二导电层,其中第二导电层以及一体式尾部的远端被形成为具有接纳来自电刺激引线的公插脚的内通道的管;沿着第一导电层的一体式尾部的底部设置的非导电底层,其中非导电底层包括部分地设置在第一导电层之下的延伸部,且非导电底层的延伸部还部分地设置在凝胶层之下;以及沿着第一导电层的顶部设置的非导电顶层。
本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2年4月13日、国家申请号为201280044948.6、发明名称为“电极、电极系统和制造方法”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1年7月1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1/508,874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合并到本文中。
背景技术
用于医疗用途的常规电极有许多缺点。首先,一些电极是通过如下方式而手工制造的:手动分开多股导线的一端的多个股,并且将这些股中的每股展开到浸渍有碳的导电聚合物以形成电极和抽头。然后,通常通过手工焊接将单独的连接器附接到多股导线的另一端。使用多股导线作为电极抽头导致在导线和导电聚合物之间出现许多分立的接触点,该接触点中的每个接触点可能会形成甚至扰乱在电极的表面之上的电流分布并且可能会在电刺激治疗期间灼伤患者的“热点”。在导线的股与导电聚合物之间的连接的非均匀性也可能会增加热点的风险。这样的电极不能被切割为或不易被制造为处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想要的形状的范围内来提供针对性和定制的治疗。一些电极包括卡扣连接器来代替抽头,其同样经受热点的风险并且可能难以与电刺激引线连接和断开。
发明内容
本文描述了电极、电极连接器、刺激系统及其组装方法。在一个方面中,提供了电极。在某些实现中,电极包括导电层,导电层具有被设计用于向患者组织施加治疗电刺激的第一区域以及包括被配置为第一区域的一体式延伸的尾部的第二区域。在一些实现中,导电层由铝制成。在尾部的远端上设置有连接器,并且沿着导电层的顶部设置有非导电顶层。在一些实现中,尾部的远端的尖端是扩张的。扩张的尖端可以形成具有被配置成接纳公插脚的内通道的管。在一些实现中,连接器包括具有波状接纳器的连接器外壳。尾部的远端可以连接到波状接纳器的传导连接部。在一些实现中,尾部的远端被压合或粘合到被配置成与来自电刺激发生器的引线耦接的连接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一体式尾部的远端上设置有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和一体式尾部的远端可以形成具有被配置成接纳来自电刺激引线的公插脚的内通道的管。第二导电层例如可以是碳条或者浸渍有碳的导电聚氯乙烯或聚氨酯。
在一些实现中,电极包括设置在导电层之下的凝胶层。在一些实现中,电极包括沿着导电层的尾部的底部设置的非导电底层。非导电底层可以包括部分地设置在导电层之下的延伸部。底层的延伸部还可以部分地设置在凝胶层之下。在一些实现中,导电层具有周界侧表面以及至少部分地绕着周界侧表面设置的凝胶涂层。凝胶涂层可以围绕侧表面的整个周界延伸。
在某些实现中,电极包括:非导电顶层;设置在非导电顶层之下的导电层;设置在导电层之下的凝胶层;以及卡扣连接器。卡扣连接器包括设置在非导电顶层上方的第一导电外壳和设置在导电层之下的第二外壳,第二外壳是至少部分非导电的并且被配置成联接第一导电外壳以跨越导电层和非导电顶层。在一些实现中,第二外壳包括设置在非导电元件与第一导电外壳之间的第二导电外壳,其中第二导电外壳设置在导电层之下。非导电元件可以是聚合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电层具有周界侧表面以及至少部分地绕着周界侧表面设置的凝胶涂层。凝胶涂层可以围绕侧表面的整个周界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EMPI有限公司,未经EMPI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85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盖内衬(科迪亚克)
- 下一篇:车辆前下方保险杆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