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鱼苗的强化培育饵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88236.6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2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艾桃山;喻运珍;周伟东;张立强;张生元;魏朝辉;邓平;丁桂珍;周裕和;郑程鹏;郑翠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K50/80 | 分类号: | A23K50/80;A23K10/37;A23K10/18;A23K10/30;A23K10/16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5 | 代理人: | 廖程诚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苗 强化 培育 饵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渔业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苗的强化培育饵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鱼苗的存活率,通常在养殖初期想向鱼塘中投入适口、丰富且营养完全的饵料,目前的饵料主要包括蛋黄、豆浆、轮虫、藻类和水产微生态制剂,由于鱼苗的口裂较窄,只能食用粒度较小的物质如轮虫,难以使用藻类,而蛋黄、豆浆均只能作为营养物质起到肥水作用,促使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生长,间接提供饵料,但是蛋黄和豆浆容易导致水质败坏,影响鱼苗的生长,且水产微生态制剂的价格较高,难以大规模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苗的强化培育饵料及其制备方法,价格较低,且对水体较友好,能够促进鱼苗的快速生长。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鱼苗的强化培育饵料,按质量百分比,包括60~80%的发酵豆粕、5~15%的酵母细胞壁、1~8%的活体乳酸菌、1~8%的光合细菌和5~15%的小球藻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按质量百分比,包括65~75%的发酵豆粕、8~13%的酵母细胞壁、3~7%的活体乳酸菌、3~7%的光合细 菌和7~13%的小球藻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按质量百分比,包括68~72%的发酵豆粕、9~12%的酵母细胞壁、4~6%的活体乳酸菌、4~6%的光合细菌和8~12%的小球藻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按质量百分比,包括70%的发酵豆粕、10%的酵母细胞壁、5%的活体乳酸菌、5%的光合细菌和10%的小球藻粉。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大于38%,脂肪含量为3~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饵料中蛋白质含量大于45%,脂肪含量为3.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饵料中蛋白质含量为55%,脂肪含量为4%。
一种制备鱼苗的强化培育饵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质量百分比,将60~80%的发酵豆粕、5~15%的酵母细胞壁和5~15%的小球藻粉混合均匀,并粉碎至50~100目后,加入1~8%的活体乳酸菌和1~8%的光合细菌,得到饵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一种鱼苗的强化培育饵料,饵料进入水体后,能够快速形成絮状物,其中60~80%的发酵豆粕和5~15%的酵母细胞壁能够促进水体中轮虫的快速增殖,为鱼苗提供天然食物,在与5~15%的小球藻粉配合的作用下,满足鱼苗的生长能量需求;且1~8%的活体乳酸菌和1~8%的光合细菌能够调节鱼苗的肠道有益菌群生长,不仅能够消除反营养物质,而且能够改善鱼苗体内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提高鱼苗的肠道消化能力,防止鱼苗因肠道不适导 致疾病和死亡,能够促进鱼苗的生长速率,将现有鱼苗的存活率提高20~50%,提高鱼苗的生长速率,将现有鱼苗的生长速率提高10~2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鱼苗的强化培育饵料,按质量百分比,包括60~80%的发酵豆粕、5~15%的酵母细胞壁、1~8%的活体乳酸菌、1~8%的光合细菌和5~15%的小球藻粉。
在实际生产和配置中,具体的配比可以根据鱼苗的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以下几种配比:
a、按质量百分比,包括65~75%的发酵豆粕、8~13%的酵母细胞壁、3~7%的活体乳酸菌、3~7%的光合细菌和7~13%的小球藻粉。
b、按质量百分比,包括68~72%的发酵豆粕、9~12%的酵母细胞壁、4~6%的活体乳酸菌、4~6%的光合细菌和8~12%的小球藻粉。
经过多次实验验证,以下配比为最佳配比:按质量百分比,包括70%的发酵豆粕、10%的酵母细胞壁、5%的活体乳酸菌、5%的光合细菌和10%的小球藻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博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82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