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锦纶6浓缩液预聚合工艺及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7967.9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869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倪利锋;刘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9/16 | 分类号: | C08G6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驰纳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7 | 代理人: | 蒋路帆 |
地址: | 226601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锦纶 浓缩 聚合 工艺 及其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锦纶6浓缩液预聚合工艺,步骤1:将己内酰胺单体水提浓至75~89%后放至浓缩液成品罐(1)中,并对成品罐(1)进行保温,且保温温度为115~120℃;步骤2:对浓缩液进行过滤并计量后输送至浓缩液预热器(3)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60~175℃;步骤3:将预热后的浓缩液输送至加热器(4)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255~270℃;步骤4:在预聚合反应釜(5)中对加热后的浓缩液进行预聚合,该工艺大大加快了锦纶6浓缩液预聚合的效率,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锦纶6浓缩液预聚合系统,可以随时对聚合装置中的物料进行抽样测试粘度,可以实时掌握物料信息,避免了工艺调整的滞后,进而造成原料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原料聚合生产工艺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锦纶6浓缩液预聚合工艺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锦纶6聚合是以己内酰胺为原料通过开环、聚加成、聚缩合反应所生成的聚合物,且在锦纶6切片生产过程中,物料己内酰胺需要在预聚合反应釜中进行预聚。
如申请号为:201620767786.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锦纶6浓缩液预聚合装置,该装置中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包括一用一备两个滤室。所述输送泵与所述两个滤室之间还设置有第一三通切换阀,所述进料计量泵与所述两个滤室之间还设置有第二三通切换阀,所述三通切换阀包括主流道口,第一流道口、第二流道口、第一阀门控制机构和第二阀门控制机构,所述第一阀门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一流道口与主流道口之间的通断,所述第二阀门控制机构用于控制第二流道口与主流道口之间的通断。该申请中所提供的预聚合装置中并不存在粘度追踪设备,需要知道粘度,需要对切成的离子进行化验,信息掌握的时间大于20小时,工艺调整时间严重滞后,会造成原料的浪费,同时影响产品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又如申请号为:201420103763.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锦纶6切片生产的预聚合反应釜,在反应釜本体底部设有出料管,出料管上设有第一粘度计;所述测量罐上部设有第二粘度计、下部设有排水管,在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排水阀;所述横向管上旁路前方的位置设有齿轮泵、旁路后方的位置设有第一阀门。该专利提供的一种预聚合反应釜通过增设第一粘度计和第二粘度计对反应釜内物料的粘度进行检测,但是反应釜内的物料不一定均匀,仅通过两个出料口的粘度计对反应釜内的流动的物料粘度进行测量,所得数据较不准确,会对操作步骤造成偏差,另外当需要对反应釜内的物料进行抽样检测时,也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与预聚合反应中物料的粘度进行实时追踪,掌握不了工艺调整的最佳时间,造成原料浪费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锦纶6浓缩液预聚合工艺及其系统。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锦纶6浓缩液预聚合工艺,
步骤1:将己内酰胺单体水提浓至75~89%后放至浓缩液成品罐中,并对成品罐进行保温,且保温温度为115~120℃;
步骤2:对浓缩液进行过滤并计量后输送至浓缩液预热器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60~175℃;
步骤3:将预热后的浓缩液输送至加热器进行加热,加热温度为255~270℃;
步骤4:在预聚合反应釜中对加热后的浓缩液进行预聚合。
在此基础上,所述步骤4中预聚合反应釜通过蒸汽对浓缩液进行预聚合,所述预聚合反应釜中的温度为270~275℃左右,压力为16~28kgf,且反应时间为7~10小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锦纶6浓缩液预聚合系统,包括成品罐、过滤器、预热器、加热器和预聚合反应釜,所述成品罐、过滤器、预热器、加热器和预聚合反应釜依次通过输送泵相连,所述预热器的入口处设置有计量泵,所述预聚合反应釜下部设置有旋转导流装置,所述旋转导流装置出口处设置有出料阀,所述出料阀设置有粘度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弘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79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