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传感设备的联动方法、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87470.7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78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许少辉;白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W8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设备 联动 设备状态 目标状态 装置及系统 绑定关系 指令 通信技术领域 供电需求 预先获取 绑定 网关 发送 更新 申请 部署 | ||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传感设备的联动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可降低网关的计算压力以及供电需求,从而降低IoT的部署成本。该方法包括:第一传感设备确定当前第一传感设备的设备状态为第一目标状态;第一传感设备根据预先获取的绑定关系,确定与第一传感设备绑定的第二传感设备,该绑定关系用于指示第二传感设备的设备状态依赖于第一传感设备的设备状态;第一传感设备根据第一目标状态生成联动指令,该联动指令用于指示第二传感设备将第二传感设备的设备状态更新为第二目标状态;第一传感设备向第二传感设备发送该联动指令。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感设备的联动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指的是将各种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装置、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如图1所示,为一种物联网可能的设计架构示意图。其中,各个传感设备11用于采集感测到的数据(例如,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数据)和/或执行控制指令(例如,智能门锁执行开门指令)。每个传感设备11可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给网关12,由网关12将该数据发送给IoT云平台13。IoT云平台13根据传感设备11上报的数据可执行统一的决策,例如,管理传感设备11之间的连接关系等。而用户可通过IoT应用14向IoT云平台13发送用于管理传感设备11的管理指令,例如,用户在IoT应用14上触发开门指令,IoT应用14将该开门指令发送给IoT云平台13,IoT云平台13通过网关12将该开门指令发送给对应的传感设备11,最终由该传感设备11执行开门指令。
在IoT中,传感设备11之间可能存在联动策略。例如,当门(传感设备A)打开后,需要照明灯(传感设备B)自动打开。对此,仍如图1所示,可在网关12内设置一个规则引擎15,由规则引擎15根据存储的联动策略执行联动决策。例如,传感设备A将自身设备状态的数据发送给网关12后,网关12内的规则引擎15根据传感设备A的设备状态的数据查找对应的联动策略,进而生成控制传感设备B的决策指令,并将该决策指令发送给传感设备B,由传感设备B执行该决策指令,以完成传感设备A和传感设备B之间的联动策略。
可以看出,在每一次执行两个传感设备11之间的联动策略时,均需要由网关12根据其中一个传感设备11的设备状态的数据以及对应的联动策略,为另一个传感设备11生成相应的决策指令。那么,当传感设备11的数目较多时,上述联动策略的实现过程要求网关12具备较强的计算性能并保持时刻在线状态,那么,一旦网关12的计算性能不达标,或者网关12断电时,例如,网关12设置在缺乏稳定外接电源的森林等环境中,所有传感设备11之间的联动场景都将失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传感设备的联动方法、装置及系统,可降低网关的计算压力以及供电需求,从而降低IoT的部署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传感设备的联动方法,包括:第一传感设备确定当前第一传感设备的设备状态为第一目标状态;第一传感设备根据预先获取的绑定关系(该绑定关系用于指示第二传感设备的设备状态依赖于第一传感设备的设备状态),确定与第一传感设备绑定的第二传感设备;进而,第一传感设备根据第一目标状态生成联动指令,该联动指令用于指示第二传感设备将第二传感设备的设备状态更新为第二目标状态;那么,第一传感设备向第二传感设备发送该联动指令后,使第二传感设备根据该联动指令将自身的设备状态。这样,在没有网关的参与下,也可以实现第一传感设备与第二传感设备之间的联动过程,即使在网关出现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第一传感设备与第二传感设备之间的联动过程,并且,可降低网关的计算压力,从而降低IoT的部署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74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