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水淡化水矿化一体化系统及海水淡化水矿化一体化系统的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7030.1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4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韩旭;周潮洪;张凯;朱金亮;任必穷;占强;赵鹏;刘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68 | 分类号: | C02F1/6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王义为 |
地址: | 30006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水 淡化 水矿化 一体化 系统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是海水淡化水矿化一体化系统及海水淡化水矿化一体化系统的使用方法。经海水蓄水池沉淀、净化去除海水中的杂质后的海水淡化水通过输送管路与矿化室上部的进水管相连接,矿化室由矿化室前室、矿化室后室和过度室组成,通过矿化室隔板和矿化室底板分割成矿化室前室、矿化室后室和过度室,过度前室和过度后室之间设置过度室连接管,矿化室底部设置矿化室主体支撑脚,矿化室主体支撑脚支撑矿化室和跌宕室,矿化室上部的一侧设置进水管进入矿化室前室的上部,另一侧设置矿化室出水管进入跌宕室。本发明结构合理,设计科学,使用方便,制作简单,占地面积小,简化操作运行过程,把膜曝气与矿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矿化效果,缩短矿化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水淡化水领域的矿化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海水淡化水矿化一体化系统及海水淡化水矿化一体化系统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海水淡化在全球发展迅速,成为很多缺水国家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但是大多研究仅限于淡化工艺和设备等领域,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关注海水淡化水进入管网的安全问题。海水淡化水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能直接进入市政管网,也不能直接作为生活用水,要进入市政管网并作为生活用水的必要补充,必须经过后处理。
目前,对海水淡化水的矿化技术主要有两种:接触式矿化法和加药式矿化法。接触式矿化法:把酸化的淡化水和富含碳酸钙的填料进行充分接触,并把碳酸钙溶解到水中的过程。接触式矿化法出水浊度低、离子非常丰富、缓冲能力强,且接触式矿化法所需原料价格低廉;但是接触式矿化法也存在着矿化效果不理想、水力停留时间长等问题。
加药式矿化法:通过加入一定量的矿化原料并调节PH,以达到提高淡化水中硬度和碱度的方法。加药式矿化法具有速度快、占地小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矿化出水浊度大、原料及运行成本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海水淡化水的矿化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海水淡化水矿化一体化系统及海水淡化水矿化一体化系统的使用方法。
海水淡化水的矿化技术需要引入其它一些方法联合开发、设计新型装置,二氧化碳酸化海水淡化水技术应用到接触式矿化装置中,二氧化碳从以直接酸化海水淡化水改为通过中空纤维膜曝入海水淡化水矿化塔内,缩短海水淡化水在矿化罐中的水力停留时间,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与海水淡化水的矿化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由矿化室和跌宕室组成,矿化室内通过隔离膜盒组件曝入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与矿化填料和海水淡化水接触反应,海水淡化水的钙离子含量及碱度升高,跌宕室实施跌宕,去除海水淡化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海水淡化水中氧的含量,pH值提高到7以上,提升出水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本发明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矿化室部分、跌宕室部分。矿化室部分分为两个矿化室,进水管连接着第一矿化室(上部进水,下部出水),设置矿化填料层,并在矿化填料层内设置着膜曝气单元,矿化室的底部设置矿化室底板,矿化室底板上设置通孔,第二矿化室内安设矿化填料层(下部进水,上部出水),在矿化填料层内设置着膜曝气单元。
经海水蓄水池沉淀、净化去除海水中的杂质后的海水淡化水通过输送管路与矿化室上部的进水管相连接,矿化室由矿化室前室、矿化室后室和过度室组成,矿化室整体呈箱体状,矿化室采用不锈钢金属材质制作,矿化室的箱体为封闭状,通过矿化室隔板和矿化室底板分割成矿化室前室、矿化室后室和过度室,矿化室隔板和矿化室底板采用不锈钢金属材质制作,过度室在矿化室的底部,用矿化室底板分割而成,过度室采用不锈钢金属材质制作,过度室的上面为矿化室的矿化室前室和矿化室后室,矿化室底板上设置通孔,与矿化室前室和矿化室后室相连通,过度室的中间分割开,构成过度前室和过度后室,过度前室和过度后室之间设置过度室连接管,连通过度前室和过度后室,过度室和过度室连接管采用不锈钢金属材质制作,矿化室底部设置矿化室主体支撑脚,矿化室主体支撑脚支撑矿化室和跌宕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70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双向驾驶的隧道运输车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半挂车牵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