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井点降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81658.0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6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陈安琪;陈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夷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19/10 | 分类号: | E02D1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43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建筑 工程施工 降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井点降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不断拓展,特别是大城市中,新建的建筑物对于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大型建筑物的基坑深度越来越深,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经常用到井点降水,所谓井点降水就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井点降水一般先采用钻机在基坑四周钻成一定数量的井孔,安装降水管,再利用抽水设备抽水,使所挖的土始终保持干燥状态,疏干基土中的水分、促使土体固结,提高地基强度,同时可以减少土坡土体侧向位移与沉降,稳定边坡,消除流沙,减少基底土的隆起,使位于天然地下水以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能避免地下水的影响,提供比较干的施工条件,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
现有技术中的井点降水装置,降水管的透水孔极其容易淤积堵塞,导致井点堵死成为死井,使得降水不成功,很容易导致重大的工程事故,国内屡见报道的基坑坍塌事故均与此有关。另外,现有技术中的井点降水装置对于淤泥质粘土、粉土及低渗透性软土地区只能降低土体夹层潜水和构造空隙水的含量,不能有效降低包裹在软土细颗粒表面的附着水分,所以存在降水效果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井点降水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井点降水装置,包括井孔、降水管、防堵套、填料、连接件、第一总管、第二总管、抽水泵、电热风发生器,其特征是:
所述井孔是在基坑四周上用钻机钻成的竖直向下的柱形孔洞,井孔间距、深度符合地质条件、降水深度和工程特点;
所述降水管设置在井孔中央,降水管内设有一纵向隔板,隔板把降水管分隔成双腔,降水管上段的管壁上没有缝隙为无缝段,降水管下段的管壁上设有若干透水孔为透水段,降水管底端设有封底管,封底管底端呈尖形封闭,封底管内腔把降水管的双腔连通,封底管外壁上设有弹性卡;
所述防堵套设置在降水管透水段管壁上,用来支撑井壁或滤料、防止淤积堵塞透水孔,防堵套包括上套管、下套管,在上套管、下套管之间设置若干弹性条,弹性条的长度大于降水管透水段的长度,上套管穿套在降水管上并固定在透水段上端,下套管露出降水管下端,下套管上设有卡孔,该卡孔与封底管上的弹性卡相匹配;
所述填料填在井孔与降水管之间,填料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粗沙滤料,上层为粘土且与周围土层密封;
所述连接件设置在降水管上端,用来将降水管的双腔分别与第一总管、第二总管连通起来,连接件包括将降水管上端封闭的盖板,盖板上设有两个出口,两个出口与降水管的双腔相连通,两个出口上都设有弯连管;
所述第一总管与每个降水管上端的其中一个弯连管连通起来,第一总管上设有两个连接口,其中一个连接口为抽水泵接口,另一个连接口设有第一阀门;
所述第二总管与每个降水管上端的另一个弯连管连通起来,第二总管上设有一个连接口,连接口连接电热风发生器;
所述抽水泵为射流真空抽水泵,抽水泵设置在第一总管的其中一个连接口上;
所述电热风发生器为工业电热风发生器,电热风发生器设置在第二总管的连接口上,电热风发生器与连接口之间设有第二阀门。
进一步,所述井孔每20~30个设为一组,每组中配备一个第一总管、一个第二总管、一个抽水泵、一个电热风发生器。
进一步,所述井孔的直径为100~200mm,井孔的深度为5~10m,井孔间距为3~5m。
进一步,所述降水管的直径为30~60mm,降水管的长度为5~10m。
进一步,所述降水管透水段的长度为2~3m。
进一步,所述防堵套的长度为2.5~3.5m。
进一步,所述粗沙滤料采用粒径3~6mm的绿豆砂滤料。
进一步,所述填料上层粘土的厚度大于1m。
进一步,所述降水管的透水段上包覆过滤网,过滤网采用耐温黄铜丝布。
进一步,所述透水孔为菱形,相邻列中的菱形孔相互错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夷学院,未经武夷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16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