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型中心锚链模型的描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9421.9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709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周雯雯;曹裕华;杨永志;高化猛;王晶;丁向丽;呼凯凯;李巧丽;陈小卫;韦国军;边晓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16/28 | 分类号: | G06F16/28;G06F16/21 |
代理公司: | 北京爱普纳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19 | 代理人: | 王玉松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型 中心 锚链 模型 描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型中心锚链模型的描述方法,所述方法至少包括:将实体关系模型中的实体概念拆分为锚元素和属性元素,同时将关系概念拆分为Tie元素和Knot元素,同时让所述属性元素和Tie元素赋予时间相关的元信息;将各元素分别映射到数据库表的设计上;数据库的每个表中每一项拆成一个子表,子表根据映射规则进行组合和扩展。该方法从元模型层给出对中心锚链模型的扩展,使之能够描述包括时间在内的更为广泛元信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中心锚链模型的描述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类典型的数据库应用,它们大都基于成熟的实体关系模型(Entity-Relation Model,ERM)数据库进行设计和实现。实体关系模型描述了实体、属性以及实体间的关系。然而,实体关系模型在描述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关系的属性时,没有提供对属性在时间轴上变化的直接支持。进一步来讲,实体关系模型没有提供对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关系的属性的元层描述的直接支持。前一个不足使得ERM只描述了问题域中实体关系在时间轴上的一个快照,这不利于存储在信息管理系统生命周期中动态变化的实体和关系等的信息。后一个不足要求通过调整数据库结构来反映实体及其属性、关系的变化,不利于上层使用数据库功能的模块进行增量式更新与演进。
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所谓的中心锚链模型(Anchor Modeling,AM)。该模型强调时间这一元信息在实体、实体的属性以及实体间关系中的表达和运用。通过在理论上为实体、属性、关系添加时间元信息,使得数据模型能够轻松的表达和处理随时间增量变化的信息;通过将AM表示为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形式,可以迅速地改造原有基于ERM模型的应用,为新的应用提供更为强大 的数据持久功能。但是,现有的AM模型仅支持时间元信息,描述较为单一,无法广泛应用到各类复杂场景中。其次,现有的AM建模工具为字符型工具,操作复杂;AM模型的访问接口无法兼容原有基于ERM的上层应用,无法完整体现AM模型的特征,这些缺陷使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基于中心锚链模型对实体关系模型的扩展,从元模型层给出对中心锚链模型的扩展,使之能够描述包括时间在内的更为广泛元信息,设计出一种改进型中心锚链模型的描述方法。
一种改进型中心锚链模型的描述方法,所述方法至少包括
将实体关系模型中的实体概念拆分为锚元素和属性元素,同时将关系概念拆分为Tie元素和Knot元素,同时让所述属性元素和Tie元素赋予时间相关的元信息;
将各元素分别映射到数据库表的设计上;
数据库的每个表中每一项拆成一个子表,子表根据映射规则进行组合和扩展。
本发明通过引入架构来描述中心锚链模型,为了更为灵活地进行处理,通过将可视化建模工具中的模型图元将导出生成称作Schema的XML文本文件中。数据访问层读入架构后,自动检测并补全对应的子表和各类约束、关系。这使得软件能够适应更复杂的情况。
进一步还提供对中心锚链模型中各个子表的访问接口。实现提供对子表中数据的访问功能,以及为后续的实体关系模型兼容与同步提供基础支持。
更一步的方案中,提供实体关系模型兼容与同步访问功能。前者使得用户 能够像访问以往实体关系模型数据库那样访问新的中心锚链模型数据,后者则用来同步基于实体关系模型和中心锚链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确保使用这两类数据库的软件能够自动实现数据同步。
在又一个改进方案中,提供一个简单数据表CRUD图形界面和一个简单的界面自动生成模块,帮助用户快速建立数据交互界面。
本发明以中心锚链模型为基础,从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的改造需求出发,实现下述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94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