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焙烧炉连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3811.5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55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周善红;刘朝东;王楠;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C01B32/205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任凯 |
地址: | 110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焙烧 连通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炭素行业生产铝用阳极、阴极、电极以及炭素石墨化材料焙烧用的焙烧炉,具体涉及一种焙烧炉连通结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焙烧炉连通结构,包括主体、导向体、连接体和膨胀节,所述主体通过所述导向体与所述连接体连通,所述连接体与火道连通;所述主体与所述导向体连接一侧为方形结构,另一侧为弧形结构;所述主体分为对称设置在焙烧炉两侧的两部分,所述主体的两部分之间通过所述膨胀节连接。本发明提供的焙烧炉连通结构,缩小连通结构的总体积,减少连通结构的耐火材料使用量,从而减少生产时蓄热量,降低能耗;并且采用该结构烟气流动更均匀,烟气从进到出更能降低压力损失,减少漏风量,降低综合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炭素行业生产铝用阳极、阴极、电极以及炭素石墨化材料焙烧用的焙烧炉,具体涉及一种焙烧炉连通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解铝产能西移以及大型电解槽的使用,预焙阳极产能也逐年增加。同时随着原材料价格提升以及电解铝成本压力的增加,阳极的节能降耗技术成为了重点研究课题。对于敞开式焙烧炉而言,通过超大型的焙烧炉建设不仅可以降低一次投资,而且能大幅降低单位产能的能耗水平。生产实践表明:高填充率的大型焙烧炉能耗已经得到大幅降低,但是在系统拐弯过程中,能耗至少提高5Nm3/t.炭块,从而拉高了整体能耗水平。追究其原因主要为连通烟道问题,一方面存在漏风,另一方面大型化后的焙烧炉连通结构设计没有进行优化,蓄热量过高,并且目前的连通结构存在压损大问题,也间接提高了焙烧综合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焙烧炉连通结构,缩小连通结构的总体积,减少连通结构的耐火材料使用量,从而减少生产时蓄热量,降低能耗;并且采用该结构烟气流动更均匀,烟气从进到出更能降低压力损失,减少漏风量,降低综合能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焙烧炉连通结构,包括主体、导向体、连接体和膨胀节,所述主体通过所述导向体与所述连接体连通,所述连接体与火道连通;所述主体与所述导向体连接一侧为方形结构,另一侧为弧形结构;所述主体分为对称设置在焙烧炉两侧的两部分,所述主体的两部分之间通过所述膨胀节连接。
所述的焙烧炉连通结构,其优选方案为,所述主体沿从两端至中间方向上,所述方形结构体积逐渐减小,所述弧形结构体积逐渐增大,所述主体的截面积逐渐增大。
所述的焙烧炉连通结构,其优选方案为,所述导向体与所述主体之间为斜向设置,夹角为30-60°。
所述的焙烧炉连通结构,其优选方案为,所述主体的两端设置检修孔。
所述的焙烧炉连通结构,其优选方案为,所述主体从外至内分别为钢板、耐火纤维棉和保温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焙烧炉连通结构摒弃了纯圆设计理念,采用圆方相结合设计方法,在火道侧采用方形设计,另一侧采用弧形设计,同时沿从外至内方向上方形和弧形的体积均逐渐发生变化,方形体积逐渐变小,而弧形体积逐渐变大,同时连通结构总体积也随着烟气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大,具体尺寸根据火道出口以及连通结构内烟气平均流速确定;能够降低烟气在流动过程中的叠加,减小连通结构内最大流速,保证烟气分布的均一性。
2、火道内烟气先后经过连接体和导向体进入连通结构,导向体进入连通结构的方式为顺着水平气流方向旋转一定角度进入,降低烟气在流动过程中的叠加,减小连通结构内最大流速,保证了烟气分布的均一性。并且连通结构在焙烧炉两侧为对称设计,中间位置设置膨胀节来缓冲连通结构的膨胀,膨胀节长度根据连通结构在最高温度下的膨胀量计算确定。
3、焙烧炉连通结构较传统的总体积减小,耐火材料使用量降低25%左右,减少建设成本;连通结构内烟气流动分层,最大流速和平均流速均降低,大幅降低了总体压力损失,减小漏风量,从而降低产品能耗5Nm3/t.炭块以上。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38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