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乳酸锦纶超细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60491.X | 申请日: | 2017-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7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余三川;陈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三邦超细纤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8/14 | 分类号: | D01F8/14;D01F8/12;D01F1/10;D01D11/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毛翔威 |
地址: | 315190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滨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乳酸 锦纶 复合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乳酸锦纶超细复合纤维,按重量份数包括超细锦纶50‑60份、聚乳酸纤维40‑50份,以超细锦纶为芯线,在芯线外包覆聚乳酸纤维;超细锦纶包括85‑95份锦纶6切片、5‑7份活性炭和6‑10份纳米二氧化硅;聚乳酸纤维按质量份数包括聚乳酸100份、马来酸酐接枝相容剂5‑10份、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1‑2份、柠檬酸5‑8份、叔丁醇10‑16份、氧化锌2‑6份、乙烯基聚二甲基硅烷2‑5份、亚磷酸盐0.2‑0.5份。本发明制得的复合纤维手感舒适、弹性好、可降解,且具有可降解性能,有一定的抗菌性。通过包覆将两者紧密在一起,使得复合纤维的强度高,不易断裂,而且整体制备方法简单可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纤维,特别是聚乳酸锦纶超细复合纤维。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市面上的锦纶纤维存在手感粗糙、柔韧性差、透气性差、吸水性差、易起球等问题。随之市面上开始出现超细锦纶纤维,手感柔软、穿着舒服,但是市面上的超细锦纶纤维的质量不高,不易染色、等级低、次品率高、经济效益差。而另一方面,聚乳酸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物乳酸为单位化合而成的。聚乳酸制品废弃后能够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因而是一种完全自然循环型的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纤维的透气性较好、吸水性好、产品柔软,但在纤维领域,弹性性能上也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复合牢固、手感柔软、弹性好、可降解且具有一定抗菌性能的聚乳酸锦纶超细复合纤维,以及该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聚乳酸锦纶超细复合纤维,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超细锦纶50-60份、聚乳酸纤维40-50份,所述聚乳酸锦纶超细复合纤维是以超细锦纶为芯线,在芯线外包覆有聚乳酸纤维;其中,所述超细锦纶的组成按重量份数包括:85-95份锦纶6切片、5-7份活性炭和6-10份纳米二氧化硅,所述锦纶6切片的特性粘度为2.44-2.48;所述聚乳酸纤维按质量份数包括聚乳酸100份、马来酸酐接枝相容剂5-10份、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1-2份、柠檬酸5-8份、叔丁醇10-16份、氧化锌2-6份、乙烯基聚二甲基硅烷2-5份、亚磷酸盐0.2-0.5份。
聚乳酸锦纶超细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如下:
第一步:制备超细锦纶,将85-95份锦纶6切片、5-7份活性炭和6-10份纳米二氧化硅干燥后均匀混合,加入到螺杆挤压机中进行熔融挤压,将充分熔融的熔体通过专用熔体管道输送到纺丝箱体内,纺丝箱体温度为260-270℃,之后从喷丝头的喷孔中压出,丝束在温度为18-20℃、湿度为58-60%的侧风中进行冷却凝固成丝,最后得到的单丝纤度为0.5-0.55dtex;
第二步:制备聚乳酸纤维,将100份聚乳酸、5-10份马来酸酐接枝相容剂和1-2份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放入反应器中,均匀混合,并持续搅拌,在200-220℃下反应2h,在缓慢搅拌下,再向反应器中加入5-8份柠檬酸、10-16份叔丁醇、2-6份氧化锌、2-5份乙烯基聚二甲基硅烷和0.2-0.5份亚磷酸盐,在220-240℃下熔融反应2h,反应后将产物通过专用熔体管道输送到纺丝箱体内,纺丝箱体温度为270℃;
第三步:制备聚乳酸锦纶超细复合纤维,通过包覆纺丝将40-50份上述纺丝箱体中的聚乳酸纤维包覆至50-60份超细锦纶上,并同样在温度为18-20℃、湿度为58-60%的侧风中进行冷却凝固,然后放入100℃水中30-45min,取出烘干,即可得到聚乳酸锦纶超细复合纤维。
其中,在超细锦纶制备中,采用的喷丝头的喷孔直径可取决最终得到锦纶单丝纤度。加入少量活性炭,可使得复合纤维起到一定除臭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三邦超细纤维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三邦超细纤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04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