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固定式尿路中段悬吊术吊带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6326.7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3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夏志军;胡清;谢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志军 |
主分类号: | A61F2/00 | 分类号: | A61F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004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式尿路 中段 悬吊 吊带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内固定式尿路中段悬吊术吊带组件。
背景技术
国际尿控协会将压力性尿失禁定义为当用力,咳嗽,打喷嚏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据估计全世界35%的成年女性受到压力性尿失禁的困扰。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药物和手术治疗,其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需要手术治疗。近20年来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96年Ulmsten等首先应用经耻骨后尿道中段无张力吊带治疗(TVT)压力性尿失禁,1998年该吊带获得美国FDA批准。从此,吊带成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手段。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尿道中段的耻骨尿道韧带无功能所致。吊带的作用是为了增强耻骨尿道韧带的功能,确保尿道中段适当的固定于耻骨,同时使尿道下方的阴道吊床作用增强,并使之连接到耻骨尾骨肌上,TVT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但手术风险大,但是其并发症包括排尿障碍,肠管,膀胱和血管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发明了经闭孔无张力吊带(TVT-O)的吊带技术,临床研究已经证明TVT-O与TVT具有相似的治愈率,并且其排尿障碍,膀胱损伤发生机率更小。但目前TVT-O穿刺系统多为三切口吊带系统,吊带需穿过闭孔自大腿根部穿出,可能引起患者腿部疼痛以及闭孔区域的一些神经症状,且闭孔的穿刺区域一旦发生出血很难处理。近期市场上出现部分单切口吊带,能穿过闭孔膜,利用组织本身的张力牵拉固定,不用穿过大腿根部,减少了部分风险,但随着术后随访,发现很多患者尿失禁效果不满意,考虑跟吊带不能固定于闭孔膜不牢固,导致吊带松弛所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内固定式尿路中段悬吊术吊带组件。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由导引器、柔性探针和可调节吊带装置组成,所述导引器由锚栓夹、手柄、锚栓夹控制杆和弧形弯管组成,所述锚栓夹通过所述弧形弯管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锚栓夹控制杆设置于所述手柄上,所述锚栓夹控制杆通过连杆穿过所述弧形弯管内与锚栓夹连接,所述可调节吊带装置由尿道下段平片、管状网片、锚栓、可活动吊带锁和可调节吊带手柄组成,所述尿道下段平片连接在所述管状网片上,所述锚栓为两个,所述管状网片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锚栓固定连接,所述管状网片的中段与另一个所述锚栓活动连接,所述管状网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节吊带手柄连接,所述可活动吊带锁位于所述管状网片内,所述柔性探针上设置有柔性探针手柄。
作为改进,所述尿道下段平片上设置有中线标记。
具体地,所述锚栓的下段为锚栓夹头,所述锚栓的中部设置有管状网片穿孔,所述锚栓夹与所述锚栓夹头连接,所述管状网片穿过所述管状网片穿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是一种内固定式尿路中段悬吊术吊带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自研的吊带穿刺器,只需要阴道单切口,穿刺路径单纯穿过闭孔膜未进入盆腔,不用穿过闭孔神经血管区域,不用穿过大腿根部,减少了膀胱、血管和神经损伤等风险,进一步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且吊带末端自带锚栓牢固地锁定吊带于闭孔筋膜,减少了吊带松弛移位的风险;且该装置吊带长短可调节,可应用于各种骨盆类型的患者。通过应用该装置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确实有效,且腿部疼痛以及闭孔区域的一些神经症状发生率较低,无活动后不适主诉,耻骨后和闭孔的穿刺区域出血减少,成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导引器正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导引器侧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导引器的仰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锚栓夹闭合侧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锚栓夹展开侧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锚栓夹闭合正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锚栓夹展开正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锚栓正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锚栓侧面图;
图10是本发明的锚栓仰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锚栓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可调节吊带装置结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可调节吊带手柄侧面图;
图14是本发明的柔性探针结构图;
图15是本发明的柔性探针放大结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柔性探针手柄侧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志军,未经夏志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63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