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用吊环负荷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2629.1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3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曙光;程献兵;陈继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曙光;程献兵;陈继康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74 | 代理人: | 邱兴天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市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吊环 负荷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建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用吊环负荷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建造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船用吊环安装。为了验证吊环的安全性、稳定性,在吊环安装、焊接完毕后,要进行相应的安全负荷试验,确认合格后吊环才能用于吊装作业。传统的船用吊环试验方法是用重物吊重法,即在吊环上面挂置相应重量的砝码或压铁,使用以后作业相似的方法进行实物验证。船用吊环的重量往往多达数吨,有时甚至可能高达几十吨,这种传统的试验方法需要大量砝码或重物,不仅运输很不方便、费时费力,而且实际操作中也很危险,容易造成人身伤害和较大的财产损失。这种传统的试验方法显然不能满足现代精细造船、科学造船的需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船用吊环负荷试验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负荷精确、安全可靠等特点。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船用吊环负荷试验装置,包括支撑轴、内框架、外框架和千斤顶;所述的内框架套在试验吊环外,外框架套在内框架外,所述支撑轴穿过吊环、内框架、外框架之间的销孔;在内框架底部与外框架底部之间设千斤顶;试验中,所述内框架顶部与船体相触。
所述内框架的销孔为腰形孔,在腰形孔内设支撑轴的移动距离。
所述的千斤顶通过手压泵施加压力。
所述千斤顶的活塞端与内框架底部相触。
所述内框架、外框架均为U形框架。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装置有着明显的方便性、安全性、经济性优势,本装置轻便简单,一两个人就可拿动,不用搬运数吨重的砝码,此装置方便安装、试验,用几十公斤的作用力,模拟数吨、甚至几十吨的作用力,安全可靠,即使吊环破损,也不会产生多大危险。省时省力的试验装置,经济性上也必然在压缩建造周期、节约试验成本上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船用吊环负荷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船用吊环负荷试验装置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实施例是为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本领域中任何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这些实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可做适当的修改而不违背本发明的实质和偏离本发明的范围。
该船用吊环负荷试验装置采用液压拉伸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砝码吊重方法,使用通用工具油压千斤顶、手压泵作为动力源,利用此发明中专用的试验装置,来传递作用力。
如图1和图2所示,船用吊环负荷试验装置,包括支撑轴1、内框架2、外框架3和千斤顶4;内框架1套在试验吊环6外,外框架套3在内框架2外,支撑轴1穿过吊环6、内框架2、外框架3的销孔;在内框架2底部与外框架3底部之间设千斤顶4;千斤顶4的活塞端与内框架底部相触。内框架2的销孔为腰形孔,在腰形孔内设支撑轴的移动距离。内框架2、外框架3均为U形框架。试验中,内框架2顶部与船体7相触,千斤顶4通过手压泵5施加压力。
船用吊环6安装、焊接在钢性船体7上。此试验的目的即校核此吊环的材质、强度,及其与船体连接焊的钢性,验证吊环的安全负荷。手压泵5的作用是产生动力源,通过人工向下反复压下操作杆(往复操作),将作用力转化为液压油的压强。随着下压的不断增加,手压泵与油缸通过软管组成的回路内的压强不断升高,进而使油缸活塞端的压力逐渐增大。软管是连接动力源(手压泵)与作用千斤顶油缸的管线,通过油压的变化,传递作用力。千斤顶油缸是作用力的执行机构,随着压力的增加,活塞杆与油缸底座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一旦位移受到束缚,会对束缚物产生反作用力。装置中的三个部件:支撑轴1、内框架2、外框架3是相对独立的散件。在实际试验中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首先把内框架2套在试验吊环外;然后把外框架3套在内框架2的外面,注意吊环、内框架2、外框架3之间的销孔对齐;最后穿上支撑轴1。在内框架2的U型底的外部与外框架3的U型底的上部的空间架上千斤顶,并用软管连接油缸与手压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曙光;程献兵;陈继康,未经张曙光;程献兵;陈继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26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