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涤纶纤维织物免水洗连续浸轧染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2103.3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81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文君 |
主分类号: | D06P1/16 | 分类号: | D06P1/16;D06P1/651;D06P1/607;D06P1/52;D06P3/54;D06B3/18;D06C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胡燕恒 |
地址: | 350009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涤纶纤维织物 浸轧 染色工作液 免水洗 染色 预烘 传统染色工艺 分散染料染色 染色工艺过程 纤维膨化剂 后处理 被染织物 涤纶纤维 分散染料 工艺条件 还原清洗 连续染色 染色废水 染色性能 热风烘箱 生产效率 有机溶剂 工艺流程 工作液 固色剂 红外线 柔软剂 增稠剂 染料 焙烘 固着 落布 上染 水中 研发 皂洗 配制 达标 排放 配合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涤纶纤维织物免水洗连续浸轧染色方法,具体为:将分散染料、增稠剂、纤维膨化剂、有机溶剂、固色剂和柔软剂在水中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染色工作液;然后将涤纶纤维织物在配制的染色工作液中浸轧;最后对浸轧后的涤纶纤维织物依次进行红外线预烘、热风烘箱预烘、焙烘、落布,即完成涤纶纤维织物的连续染色。本发明通过研发分散染料染色工作液配合相应的染色工艺过程和工艺条件,使得染料能够充分上染并固着于涤纶纤维,省去了传统染色工艺中的还原清洗、皂洗和水洗后处理工艺,同时能保证被染织物具有达标的各项染色性能指标,缩短了工艺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染色废水排放等具有较大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印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涤纶纤维织物免水洗连续浸轧染色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涤纶纤维织物应用于服装面料、家纺等装饰面料和人造革基布等产业用面料的量越来越大,而众多的涤纶纤维织物染整厂普遍采用的是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浸染染色。该方法能源消耗大,耗水量大,染色废水和染色后处理废水排放量大。染一吨中深色的涤纶纤维织物耗水量大约40-70吨,给生产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成本问题和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涤纶纤维织物免水洗连续浸轧染色方法,解决了现有的涤纶纤维织物印染成本高、污水处理负担重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涤纶纤维织物免水洗连续浸轧染色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配制染色工作液:
将分散染料、增稠剂、纤维膨化剂、有机溶剂、固色剂和柔软剂在去离子水中按比例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染色工作液;
步骤2,将涤纶纤维织物在步骤1配制的染色工作液中浸轧;
步骤3,对浸轧染色工作液后涤纶纤维织物依次进行红外线预烘、热风烘箱预烘、焙烘、落布,即完成涤纶纤维织物的连续染色。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1中染色工作液配制,具体为:在化料罐中加入去离子水,开动搅拌,加入增稠剂搅拌混合均匀后,补加水后依次加入纤维膨化剂、有机溶剂、柔软剂和固色剂,最后加入用水开好的分散染料,补加水到规定量,搅拌均匀,备用;每次加料后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下一种料。
各原料的用量为:分散染料4-20克/升,增稠剂5-10克/升,纤维膨化剂5-20克/升,有机溶剂10-30克/升,固色剂5-20克/升,柔软剂5-30克/升。
分散染料按照质量百分比由以下原料组成:大分子量分散染料26%,颜色、色光与大分子量分散染料相同或相近普通分散染料74%,以上组分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有机溶剂为乙二醇单丁醚;柔软剂为三元共聚有机硅柔软剂;纤维膨化剂是以苯乙酮、乳化剂斯班60、斯班80按重量比为90:7:3比例复配而成的混合物;固色剂为有机多胺与环氧氯丙烷按摩尔比为1:3.1,在80℃条件下的共聚产物。
步骤2中织物浸轧为二浸二轧。
步骤3中红外线预烘后织物的含水率控制在10-15%。
步骤3中热风烘箱预烘温度为110-130℃,预烘时间为90-120秒。
步骤3中汽蒸箱汽蒸饱和蒸汽温度为100-102℃,汽蒸时间为30-45分钟。
步骤3中焙烘,具体为:开启定型机超喂装置,控制总超喂在10-15%,对织物进行焙烘定型,烘箱应至少由9节构成,各烘箱温度从前到后呈由低到高阶梯分布,1、2、3、4节烘箱140℃,5、6、7、8节烘箱190℃,最后一节烘箱160℃,烘箱中要求各个部位温度要均匀温度相差不能超过±1℃,焙烘时间控制在90-120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文君,未经杨文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21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结构的履带式管道探伤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信息技术课用投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