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钻井辅助破岩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0484.1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13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李漫;夏成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14 | 分类号: | E21B4/14 |
代理公司: | 荆州市亚德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6 | 代理人: | 陈德斌 |
地址: | 43402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钻井 辅助 工具 | ||
1.一种钻井辅助破岩工具,包括壳体(1)、上接头(2)、下接头(3)、通流盘(4)和冲击座(5),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一端螺纹安装有上接头(2),壳体(1)的另一端螺纹安装有下接头(3), 壳体(1)内下端通过冲击座(5)装有驱动器(6),驱动器(6)上方的壳体(1)内设置有通流盘(4),通流盘(4)上通过螺杆衬套(18)装有螺杆转子(19),螺杆转子(19)与通流盘(4)滑动连接,通流盘(4)与驱动器(6)接触连接;所述的壳体(1)由上壳体和下壳体构成,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螺纹连接;下接头(3)上设置有阶梯孔,以对冲击座(5)进行轴向限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击座(5)为六边形的棱柱体,冲击座(5)的中间部位设置有蝴蝶结形的装配孔(7),装配孔(7)的中间部位设置有隔板(8),隔板(8)下方装配孔(7)两侧的冲击座(5)上对称设置有冲击座流道(9);与冲击座(5)对应的壳体(1)内壁形状与冲击座(5)轮廓形状对应;从而将冲击座(5)固定;冲击座5对应的壳体(1)上对称设置有壳体流道(10), 冲击座流道(9)与壳体流道(10)连通;
所述的驱动器(6)呈圆盘状,驱动器(6)的下端面中间部位设置有与装配孔(7)形状对应的插接件(11),装配孔(7)与插接件(11)之间设置有撞击间隙;驱动器(6)的上端面中间部位设置有装配杆(12),装配杆(12)一侧的驱动器(6)端面上设置有截面呈扇形的驱动器分割块(13),冲击座(5)与驱动器(6)之间通过装配孔(7)和插接件(11)的配合活动连接;
所述的通流盘(4)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与通流盘(4)对应的壳体(1)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通流盘(4)与壳体(1)之间螺纹连接;通流盘(4)下端面中间部位设置有装配盲孔(14),通流盘(4)和驱动器(6)之间通过装配杆(12)和装配盲孔(14)配合接触连接;装配盲孔(14)一侧的通流盘(4)上设置有截面呈扇形的通流盘分割块(15);通流盘分割块(15)两侧的通流盘(4)上对称设置有过流孔(16);
工作过程中,钻井液驱动螺杆转子(19)在螺杆衬套(18)内做往复旋转运动,从而对过流孔(16)形成逐步的交替遮掩,这一过程致使其中一个过流孔(16)的过流面积逐步变小,而另一过流孔(16)过流面积逐步变大,由此使钻进液形成了两股具有压力差的钻井液,随着螺杆转子(19)的往复旋转运动,就形成了液压差从负值到正值的交替往复变化;两股具有压力差的钻井液通过过流孔(16)进入至腔室(17)内后,对驱动器(6)上的驱动器分割块(13)的两侧面形成了压力差,从而推动了驱动器(6)作往复运动;这一过程中,由于驱动器(6)与冲击座(5)之间通过插接件(11)与装配孔(7)的配合活动连接;且装配孔(7)与插接件(11)之间设置有撞击间隙;因此在驱动器(6)往复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插接件(11)可对装配孔(7)不断进行周向的、高频的往复冲击,由此产生的机械冲击能量经冲击座(5)、壳体(1)传递到钻头,从而实现辅助破岩,并能防止卡钻现象的发生;完成推动了驱动器(6)作往复运动的钻进液,经壳体流道(10)和冲击座流道(9)继续下行作用至钻头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048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散式面水混合装置
- 下一篇:食物成形机用的食用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