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集尘收屑机构的电动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49715.7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65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发明(设计)人: | 冯震;杜兆峰;郑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尘霸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47/00 | 分类号: | B23D47/00;B27G3/00;B23D59/00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邓东坡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锯片 集尘 锯头 尘屑收集 电动工具 保持架 侧边 挡板 收纳 底座组件 出尘口 尘屑 木片 相对位置固定 设计和应用 固定护罩 切线方向 相对设置 旋转通道 组件包括 斜切锯 竖向 去除 电机 驱动 覆盖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集尘收屑机构的电动工具,包括底座组件、锯头组件,锯头组件包括锯片、驱动锯片的电机以及覆盖锯片上部分的固定护罩,锯头位于锯片的切线方向设有尘屑收集口,尘屑收集口与锯片之间设置集尘收屑机构,集尘收屑机构包括保持架,保持架与底座组件相对位置固定,保持架由出尘口和2块竖向相对设置的侧边构成,2块侧边之间形成与锯片配合的旋转通道,出尘口设在2块侧边的上部。本发明还设有第二木片档、收纳挡板以及锯头组件中的第一木片档、尘屑挡板,因此是对尘屑收集系统的、全面的设计和应用,和现有的斜切锯等电动工具相比,至少可以提高50%以上的集尘收纳效果,总体尘屑去除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材料切割加工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带有集尘收屑机构的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对木材或铝型材进行切割加工的电动工具有多种,包括台锯、斜切锯等,斜切锯也被称为圆盘锯、切割锯、锯铝机或斜断锯,其结构中通常都带有底座组件、锯头组件,锯头组件可以相对于底座组件打开;有些在底座组件中还设置有可以带动锯头组件一起旋转的工作台,锯头组件通过枢轴安装在工作台上,从而提供更多的型材加工角度和方式。
木材或铝型材在切割材料时会产生大量的锯屑、粉尘,如果电动工具中没有防护措施,粉尘就会漂浮在空气中,随呼吸进入人体内;散落到工作台或附近,清理和收集特别麻烦,产生二次污染。对此问题,现有的斜切锯等电动工具,一般在锯头后端设有吸尘口、与吸尘口连通的出尘口安装吸尘装置,例如吸尘器等,因此,锯片切割时产生的粉尘、锯屑等,在旋转的锯片带动下沿其切线方向运动,从而能够进入吸尘口被收集,但仍有部分粉尘、锯屑由于惯性作用会越过吸尘口,或者由于未被锯片携带等原因,而脱离吸尘口的吸尘范围,散落在底座组件与锯头组件的连接部位,因此不会被外部的吸尘器等有效吸除。
为了避免使用过程中,误触碰到锯片而产生危险,在锯片外侧还安装有固定护罩,用于保护切割时的使用安全,固定护罩的形状和锯片配合,一般采用围设在锯片上部外侧的弧形。固定护罩除了用于保护操作安全外,还具有挡屑阻尘的作用,但为了保证锯片的切割旋转动作,固定护罩与锯片的之间必须留有一定的间隙,因此,锯片在切割材料时,越过吸尘口的粉尘、锯屑,会有部分受锯片带动的惯性作用继续向前,而从固定护罩前端飞出,散落在电动工具四周或空中。另外切割时,会产生一些较大的如小木片或型材断块等,容易堵塞吸尘口或积聚在吸尘口外,影响集尘和吸尘效果,或者被锯片携带而进入固定护罩中,影响锯片的使用和安全。
在申请人的另外一项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5799073U)中,公开了一种“斜切锯用尘屑收纳装置”,包括收纳挡板,收纳挡板下端与斜切锯挡板后侧的中间连接部件固定连接,其上端固定在与斜切锯出尘口外侧,收纳挡板可活动的围挡在斜切锯锯片下部外侧,收纳挡板正面形成尘屑收纳口。该装置可有效回收越过斜切锯出尘口和散落在锯片两侧的粉尘、木屑,能够有效改使用善环境,保护操作人员的健康。
为了使收纳挡板能在不同的切割角度下包围住锯片下部,实现尘屑收纳,但由于斜切锯挡板(靠栅)是安装在底座上,固定护罩和锯片等部件位于锯头上,锯头随工作台可相对于底座旋转以调整锯片的切割角度。而收纳挡板下端需要与斜切锯挡板(靠栅)、工作台均实现固定连接,通常其上端与锯片外的固定护罩连接,因而在工作台与斜切锯挡板(靠栅)可相对转动,固定护罩和锯片与工作台保持同步旋转的同时,还要实现能够相对于工作台打开,因此使用过程中,收纳挡板就非常容易与锯片触碰而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尘霸工贸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尘霸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97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