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矿井采掘工作面液态CO2降温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4637.1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0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景阳;赵万贵;周西华;王文友;王继仁;宋东平;白刚;聂荣山;李昂;李文俊;周王春樹;王立君;刘杨;郝中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申隆安全科技(吉林)有限公司;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3/00 | 分类号: | E21F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21109 | 代理人: | 刘晓岚 |
地址: |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矿井 采掘 工作面 液态 co2 降温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降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温矿井采掘工作面液态CO2降温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资源量占国内化石能源总量的95%。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甚至枯竭,地下开采深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煤炭开发以每年10~25m的速度快速向深部转移,矿井热害问题日益突出。深部矿井高温热害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的重要因素。
矿井热害治理技术主要分为非人工制冷技术和人工制冷技术。非人工制冷技术通常应用在热害不太严重的矿井,当矿井热害比较严重时就必须采用人工制冷降温技术。随着煤矿采深的增加,巷道围岩放热强度越来越大,非人工制冷技术满足不了现场降温需要。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深部高温矿井将采取以人工制冷为主,非人工制冷为辅的热害综合防治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制冷技术已经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矿井降温技术,目前主要有压缩空气降温技术、人工制冷水降温技术、人工制冰降温技术、热-电-乙二醇低温制冷降温系统等。但由于制冷设备价格昂贵、功耗大、设备运行和维护成本高等因素,人工制冷技术的推广受到了限制。此外,采用人工制冷降温时,降温系统往往存在混风问题,混合后的低温风流又经过巷道围岩的二次加热,进入采掘工作面时,其降温效果严重受限,在长距离巷道应用时这种问题体现的更为突出。
液态CO2是良好的制冷介质,熔点为-56.6℃,此时其汽化潜热为347.77kJ/kg,具有汽化速度快、放出冷量大等优点。采用液态CO2相变制冷降温时,在取得较好降温效果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向大气碳排放,保护环境。但是采用液态CO2进行降温时,途经长距离或大高差巷道时,液态CO2的输送距离受限,且容易出现固化堵塞现象,影响采掘工作面降温换热的效果,限制了矿井液体CO2相变制冷降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温矿井采掘工作面液态CO2降温装置及方法,解决了煤矿井下液态CO2远距离和大高差传输的难题,增加了液态CO2相变制冷降温方法的适用范围,提高降温换热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促进矿井液体CO2相变制冷降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温矿井采掘工作面液态CO2降温装置,该装置包括通风机、风筒、液态CO2储罐、压力泵、液态CO2输送管、热交换器和气态CO2排放管;
所述的热交换器设有风流进风口和风流出风口;
所述的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冷却盘管和导风板,所述冷却盘管和所述导风板均布置在壳体内;
所述的导风板设置在风流进风口和冷却盘管之间;
所述通风机通过风筒与风流进风口连接,所述的风流出风口通过风筒与采掘工作面连通;
所述的热交换器设有液态CO2输入口、气态CO2排放口和冷凝水排放口,所述冷凝水排放口设置在热交换器底部;
所述的液态CO2储罐设有出口,所述的压力泵两侧通过液态CO2输送管分别与液态CO2储存罐和液态CO2输入口连接,所述的气态CO2排放口连接气态CO2排放管;
所述的液态CO2输送管上,沿液态CO2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压力表,第一阀门,液态CO2流量计,压力泵,第二压力表,第一温度表,第三压力表和第二温度表,所述的第三压力表和第二温度表,设置在靠近CO2输入口的位置。
其中:
所述的通风机为矿用局部通风机。
所述的通风机采用压入式通风方法,为整个降温装置提供通风动力,向采掘工作面供给新鲜冷却风流。
所述的液态CO2储罐用于储存液态CO2。
所述的液态CO2用于作为整个降温装置的制冷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申隆安全科技(吉林)有限公司;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未经申隆安全科技(吉林)有限公司;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46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