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拆解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0757.4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6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郑仲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纳玛逊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B01D53/75;B01D53/78;B01D53/6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动力电池 回收 拆解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拆卸领域,特别是一种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拆解设备。
背景技术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各种能源形式,新能源能够有效地应对石油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具体地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的存储转移利用是新能源推广的关键环节也是重点公关的技术难题,新能源的存储主要通过一定的技术将新能源转化为化学能、势能、动能、电磁能等形态,使转化后的能量具有空间上可转移或时间上可转移或质量可控制的特点,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合的方式释放出来。其中最为常见的储能方式为电池储能,但是对于高能耗、大功率的动力设备为其提供新能源的动力蓄能电池技术尚有待于进一步地开发。
新能源动力电池具有较大电能容量和输出功率,可配置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和电动设备上,随之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市场也高速增长,同时,报废数量也与日俱增,但废旧电池在拆卸过程中,由于材料、残余电量的原因,在高温、压力、电火花等因素下,可能引发电池自燃或爆炸,对拆卸人员和设备安全均造成重大威胁,此外,在拆卸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渣、废液等污染,资源化利用过程面临环境污染控制的考验。废气的主要成分是氟化氢,特点是浓度低、成分复杂,呈恶臭味,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和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废液的成分是电解液,废渣的成分主要拆解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的残件,上述废气、废渣、废液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该类废气、废渣、废液加以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便捷安全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拆解设备,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拆解回收,减少废气、废渣、废液等污染的排放,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拆解设备,包括动电分离室,设置于动电分离室的用于拆解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切割平台,所述动电分离室的顶部设置有排风管道,所述排风管道设置有抽吸风机,所述排风管道外连废气溶解室,所述废气溶解室内置有碱液,所述废气溶解室通过引流连通管连通活性炭吸附室;所述切割平台下设置有收集废渣、废液的收集仓,所述的收集仓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收集仓通过连通管连通废液处理罐,所述废液处理罐内置有碱液,所述废液处理罐上部设置有将废液处理罐中有机相抽出的上引流管,所述废液处理罐下部设置有废液处理罐中水相抽出的下引流管。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动电分离室设置有集气罩,所述集气罩与排风管道相连通。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集气罩为喇叭状,所述集气罩的内腔中设置有多孔板。
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拆解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这样的:
将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如锂离子电池放电后进行拆解,取电池正极集流体;对电池正极集流体进行碱浸,正极集流体中的铝金属溶解,对碱浸溶液压滤得到正极粉末;将正极粉末用硫酸和过氧化氢进行浸出,调整pH值为2-3,过滤,得到滤液;将滤液中的Fe2+氧化为Fe3+,再加入碳酸钙或氧化镁将溶液pH值调整为3.5-6.0,使得铁沉淀,过滤后,将滤液的pH值调到大于或等于8,过滤除去杂质和沉淀,得到含锂离子的回收液;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回收液中的锂离子;酸反洗,使锂离子同树脂进行分离,得到含锂溶液;在含锂溶液中加入碳酸盐,加热浓缩、过滤分离、干燥,得到碳酸锂产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中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拆解设备,废气的主要成分是氟化氢,特点是浓度低、成分复杂,呈恶臭味,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和周边环境造成影响,采用碱性溶液吸收处理,从动电分离室的顶部导出,进入废气溶解室分解;废液的成分是电解液,可能通过碱液溶液吸收,有机电解液和电解质共同进入碱性溶液后,有机电解液不溶于水,液液分层后可通过分别导流抽出;,废渣的成分主要拆解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的残件,进入收集仓后经滤网滞留在滤网上,滤网上积累一定量的固定后向外转移。
本发明采用活性炭吸收和碱液吸收相结合的形式,混合废气先经碱液吸收,再经活性炭吸附之后,出口浓度比国家排放标准限值低。避免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和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纳玛逊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纳玛逊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07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