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机来电接听装置及来电接听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0731.X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1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耿凯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G10L17/04;G10L17/22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1275 | 代理人: | 吴世华,陶金龙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机 来电 接听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装置,特别涉及手机来电接听装置及来电接听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手机用户数量也迅速增长,手机以其易用性和便携性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目前电子终端产品(包括手机、平板、通讯工具),有多种来电接听方式:按键接听,滑动接听,虚拟键接听,耳机接听等,为人们提供了不同模式,不同情况下丰富的接听方式。
然而,这些接听方式都需要手动操作,存在以下缺陷:
(1)手动接听来电若操作不当会误挂断;
(2)手机触摸屏失灵将无法接听来电;
(3)当远离手机或者双手被占用时,无法及时接听来电,容易错过重要信息。
因此,希望能够提供一种新的来电接听方式以克服这些缺陷,给人们带来更方便快捷的来电接听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手机来电接听装置及接听方法。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手机来电接听装置,包括:
麦克风,用于接收用户的语音信号;
声纹提取单元,用于提取语音信号中的声纹信号;
声纹识别单元,用于将所提取的声纹信号与预先存储的参考声纹信号进行对比;以及
控制接听单元,当所提取的声纹信号与预先存储的声纹信号对比正确时自动接听,其中所述控制接听单元仅当手机来电时开启所述声纹识别单元。
优选地,所述手机来电接听装置还包括声纹模型库,用于预先存储所述参考声纹信号。
优选地,所述声纹识别单元将所提取的声纹信号与预先存储的声纹信号进行特征值对比,所述特征值包括频谱、倒频谱、共振峰、基音及反射系数。
优选地,所述声纹识别单元将所提取的声纹信号与预先存储的参考声纹信号进行文本相关的对比,所述参考声纹信号为预先由特定内容的语音信号所提取的声纹信号。
优选地,所述控制接听单元根据声纹录入指令开启所述声纹提取单元,并将所述声纹提取单元所提取的声纹信号存储至所述声纹模型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手机来电接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接收用户语音信号;
S20:提取所述语音信号中的声纹信号;
S30:将所提取的声纹信号与预先存储的参考声纹信号进行对比;以及
S40:当所提取的声纹信号与预先存储的声纹信号对比正确时自动接听,其中仅当手机来电时进行声纹信号与预先存储的参考声纹信号的比对。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0之前还包括步骤S01:建立声纹模型库,用于预先存储所述参考声纹信号。
优选地,步骤S30中将所提取的声纹信号与预先存储的声纹信号进行特征值对比,所述特征值包括频谱、倒频谱、共振峰、基音及反射系数。
优选地,步骤S30中将所提取的声纹信号与预先存储的参考声纹信号进行文本相关的对比,所述参考声纹信号为预先由特定内容的语音信号所提取的声纹信号。
优选地,步骤S01包括:根据声纹录入指令提取用户语音信号中的声纹信号,以及存储该声纹信号。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手机来电接听装置及来电接听方法可以让用户通过声纹控制方便快捷地接听电话,解决了用户在远距离接听以及双手不便情况下的接听问题。并且由于人声所具有的独特性和稳定特点,声纹控制接听具有误判概率小的优点,也解决了手动接听电话易发生误操作、以及触摸屏失灵时无法手动接听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手机来电接听装置的方块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手机来电接听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般替换也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07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