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二代测序的预测肿瘤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0087.6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4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雷建强;唐元华;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度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首度基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34 | 分类号: | C12M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泰铭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642 | 代理人: | 苏天功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二代 预测 肿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二代测序的预测肿瘤系统。
背景技术
遗传性肿瘤是由特定致病基因(这类基因称为遗传性肿瘤相关基因)突变导致,且具有家族聚集性的一类疾病,约占癌症的5%~10%,包括胃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
2014年最新研究解析中国肿瘤流行病谱研究表明,按照平均寿命74岁计算,每个人一生当中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是22%。具有遗传性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人群,其患恶性肿瘤的风险还要增加。目前大多数的检测机构都只能提供几种特定的遗传性肿瘤筛查,筛查范围不全面,并且预测的准确率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二代测序的预测肿瘤系统,其针对所有肿瘤进行全面筛查,并且给出预测结论,使得客户及早做好准备。
一种基于二代测序的预测肿瘤系统,包括用于收集血液的抗凝采血管、DNA提取试剂盒、二代测序装置和基因突变评价系统,所述DNA提取试剂盒从抗凝采血管的血液中提取全血DNA,所述二代测序装置检测所述全血DNA的序列,所述基因突变评价系统依据二代测序装置检测的序列分析基因突变的情况,并根据突变基因的致瘤性等级和基因的显隐性,预测肿瘤发生的风险等级。
进一步地,所述二代测序装置包括建库模块和测序模块,所述建库模块包括全外显子捕获探针,所述全外显子捕获探针对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建库。
进一步地,所述二代测序模块为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
进一步地,所述基因评价系统包括基因突变模块、比较模块和数据库,基因突变模块确定突变基因的情况,基因比较模块比较突变基因与数据库的信息,预测肿瘤发生的年龄。
采用上述系统,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采用二代测序平台二代测序装置对基因进行测序,速度快、从而可以对基因进行全面测序,对肿瘤进行全面筛查,并通过基因突变评价系统预测肿瘤的风险等级,使得客户及早做好准备。分析基因突变的情况,并根据突变基因的致瘤性等级和基因的显隐性,预测肿瘤发生的风险等级,充分考虑了突变基因对于发生肿瘤的影响,从而使得预测更加准确。
2.二代测序装置包括全外显子捕获探针,通过外显子捕获探针对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建库,由于外显子涵盖了与个体表型相关的大部分功能性变异,而外显子只占DNA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对全外显子建库,既可有效预测所有肿瘤的风险情况,同时提高了测序的效率。
3.预测肿瘤系统通过比较模块比较突变基因与数据库的信息,预测肿瘤的发病年龄,从而使得客户及早进行准备,在相关年龄段更加关注身体状况,有利于及早发现病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预测肿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抗凝采血管1、DAN提取试剂盒2、二代测序装置3、建库模块31、测序模块32、基因突变评价系统4、基因突变模块41、比较模块42、数据库43。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本发明的基于二代测序的预测肿瘤系统包括抗凝采血管1、DNA提取试剂盒2、二代测序装置3和基因突变评价系统4。
在本实施中,抗凝采血管为EDTA抗凝采血管,通过EDTA抗凝采血管采集2ml静脉血,采血后立即轻柔颠倒10次使血液与管内成分混匀;然后通过DNA提取试剂盒从抗凝采血管的血液中抽提全血DNA,这种DNA提取试剂盒在市面上可以购买,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述。
在本实施例中,二代测序装置包括建库模块31和测序模块32,测序模块为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当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建库模块包括全外显子捕获探针,针对全血DNA的全外显子进行建库,然后通过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针对DNA测序,获得所有基因的全长序列。使得后续的分析更加全面,由于二代测序平台测序较快,因此保障了测序的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度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首度基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首度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首度基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00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农作物秸秆环保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厌氧发酵装置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