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色高韧性高灼热丝起燃温度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37400.0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6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董相茂;田征宇;刘贤文;张永;艾军伟;佟伟;殷年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51/08;C08K13/06;C08K9/02;C08K9/06;C08K3/22;C08K5/134;C08K5/526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陈宁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色 韧性 灼热 丝起燃 温度 聚碳酸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白色高韧性高灼热丝起燃温度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复合工程塑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树脂是一种通用工程塑料,具有透明性、耐冲击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等各方面的优点,且由于其上述优异的特性,在工业上被广泛用作汽车领域、打印机等办公设备领域、移动电话等电气、电子领域的材料。出于对当前产品小型化、轻量化、高功能化等的目的,上述制件逐年被薄壁化,这就对材料提出了高流动性的特点,但即使在薄壁化和轻量化的成形体中,人们也还是在寻求具有充分的耐冲击性等机械特性良好且外观优良的树脂材料。
目前随着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和IEC60695标准的强制执行,用户对电子元器件、墙壁开关等领域的PC材料的性能要求,除了要求球压温度达到120℃外,还对灼热丝起燃温度(GWIT)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另外在墙壁开关等领域内,白色材料是最常见中的一种,而目前常用的白色填料中的钛白粉虽然有较高的白色遮盖力,但是通常会恶化灼热丝起燃温度。聚碳酸酯由于存在厚度效应,对厚度较为敏感,通常4mm厚度聚碳酸酯材料的ISO缺口冲击强度降低,而为弥补较高厚度时韧性降低的缺陷,通常会在复合材料中加入增韧剂去提高材料的韧性,但常用的含有橡胶的增韧剂对灼热丝起燃温度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现有的普通聚碳酸酯和改性聚碳酸酯难以兼顾上述测试要求。目前有现有技术在聚碳酸酯树脂中加入醛类化合物,提高了灼热丝起燃温度(850℃),但是醛类物质与PC的相容性差,且存在相互反应的风险,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白色高韧性高灼热丝起燃温度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色高韧性高灼热丝起燃温度聚碳酸酯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下述按重量份计的各组分:
上述组分更优化的用量如下所述:
其中所述聚碳酸酯树脂是指芳香族羟基化合物与光气或碳酸二酯反应、或芳香族羟基化合物和少量的多羟基化合物与光气或碳酸二酯反应得到的具有支链的热塑性芳香族聚碳酸酯聚合物或共聚物。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采用目前公知的技术方法,如光气法(界面聚合法)、熔融法(酯交换法)等。为了对成型体外观和流动性改善,本发明中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分子量是适当选择的,为粘均分子量10000~40000的芳香族聚碳酸酯中的至少一种。上述由溶液粘度换算得到的粘均分子量[Mv]通常为10000以上,优选为12000以上,且通常为40000以下,优选为30000以下,更优选为25000以下。通过将粘均分子量设定为前述范围内,可以保证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的机械强度,在用于机械强度要求高的用途时是更优选的,另外可保证薄壁成型时的高流动性。
其中所述增韧剂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马来酸酐功能化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丙烯酸类增韧剂和有机硅橡胶接枝物增韧剂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所述增韧剂为有机硅橡胶接枝物增韧剂,该增韧剂是指含有聚有机硅氧烷和乙烯聚合物橡胶与接枝用乙烯基单体的共聚物,其中该增韧剂中橡胶成分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00~2000nm,优选为220~1500nm,更优选为280~1000nm,进一步优选为290~600nm。通过使橡胶成分的体积平均粒径在290-600nm范围内,可得到较好的耐冲击性且对灼热丝起燃温度影响小的树脂组合物。橡胶成分的体积平均粒径若在290nm以上,树脂组合物的耐冲击性能变得良好,是优选的;而橡胶成分的体积平均粒径若在600nm以下,树脂组合物的耐灼热丝起燃温度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74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