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漏料的3D打印喷头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7062.0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50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速卖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4/106 | 分类号: | B29C64/106;B29C64/209;B29C64/20;B29C64/336;B33Y30/00;B33Y4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3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打印 喷头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漏料的3D打印喷头,包括喷嘴、第一连接管、加热机构、第二连接管、散热机构、第三连接管、进料机构和防溢机构,加热机构包括加热块以及设置在加热块上的输料单元和温度调节单元,输料单元包括出料通道和四个进料通道,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箱和散热管,进料机构包括进料箱、进料管、驱动组件和挤压组件,防溢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丝杠和调节块,该防止漏料的3D打印喷头,可同时导入四种不同的原料,散热机构可有效防止加热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管,从而防止原料溶液回流至散热管中造成的进料不顺畅问题。进料机构可按需导入多种原料。防溢机构可防止打印两个独立单体时因喷嘴漏料导致的两个独立单体之间出现的拉丝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3D打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漏料的3D打印喷头。
背景技术
3D打印(3DP)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现有的3D打印机存着是许多不足之处,包括最底层翘边问题、模型不同部分的偏移问题、模型表面出现坑洼问题、模型悬空部分下垂问题以及拉丝问题等。其中拉丝问题几乎在所有品牌的3D打印机中都存在,当打印相邻的独立结构时总会出现拉丝现象,现有的3D打印机引入了回抽机制,然而回抽机制中抽回原料丝时只有喷嘴中的原料中心会回退,而喷嘴一般容积较大,因此四周的原料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泄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止漏料的3D打印喷头。
本发明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止漏料的3D打印喷头,包括喷嘴、第一连接管、加热机构、第二连接管、散热机构、第三连接管、进料机构和防溢机构;
所述喷嘴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加热机构的底部连通,所述加热机构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散热机构的底部连通,所述散热机构的顶部通过第三连接管与进料机构的底部连通,所述防溢机构的一端位于散热机构内,所述防溢机构的另一端经加热机构伸入喷嘴内;
所述加热机构包括加热块以及设置在加热块上的输料单元和温度调节单元;
所述输料单元包括出料通道和四个进料通道,所述加热块的上端面设有四个进料口,所述加热块的下端面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通道竖向设置,所述出料通道与出料口连通,所述进料通道的一端与进料口连通,所述进料通道的另一端与出料通道连通,各所述进料通道在出料通道的外周均匀分布,所述出料口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喷嘴连通;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散热箱和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竖向设置,所述散热管穿过散热箱,所述散热管和第二连接管均有四个,所述散热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进料口连通;
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进料箱、进料管、驱动组件和挤压组件,所述进料管竖向设置,所述进料管穿过进料箱,所述进料管和第三连接管均有四个,所述进料管的底部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散热管的顶部连接,所述进料管与散热管连通,所述驱动组件和挤压组件均位于进料箱内,所述挤压组件有四个,各挤压组件在驱动组件的外周均匀分布,所述驱动组件和挤压组件分别位于进料管的两侧,所述驱动组件的一端位于进料管内,所述驱动组件的另一端位于进料管外,所述挤压组件的一端位于进料管内,所述挤压组件的另一端位于进料管外;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蜗杆和蜗轮,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进料箱的内部底面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竖直向上设置,所述蜗杆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设置,所述蜗轮有四个,各蜗轮在蜗杆的外周均匀分布且与蜗杆啮合,所述蜗轮的一端伸入进料管内;
所述挤压组件包括气缸和挤压件,所述气缸的输出轴水平设置,所述气缸的输出轴与挤压件连接,所述挤压件的一端伸入进料管内,所述挤压件与蜗轮正对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速卖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速卖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70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