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卸车粘结物料抖震卸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33421.5 | 申请日: | 201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764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5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刘亚军;张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P1/16 | 分类号: | B60P1/16;B60P1/58;F15B1/02;F15B13/04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4101 | 代理人: | 孙琴,何梅生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卸车 粘结 物料 卸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卸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自卸车粘结物料抖震卸货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工程的需要,自卸车常常需要倾倒不同种类的货物,一般自卸车进行货物倾倒时,货箱的举升角是影响货物能否倾倒完全的重要参数,但出于对自卸车倾倒货物时整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角度的考虑,自卸车货箱最大举升角受到限制,同时当倾倒有粘性的货物时,仅仅依靠重力的作用无法完全倾倒干净,目前自卸车本身并无其他自动清理装置,当出现无法倾倒完全时均靠人工借助其他相应机械工具完成清理,造成倾倒效率低,耗费人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自卸车粘结物料抖震卸货系统,以期实现各种粘性货物的完全倾倒。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自卸车粘结物料抖震卸货系统,所述抖震卸货系统是与液压升降系统配合使用,所述液压升降系统包括油箱、液压泵、液压缸、以及连接所述液压泵和液压缸之间的液压升降管路,所述液压升降管路上设置有手动换向阀,通过所述手动换向阀实现液压缸的伸缩,从而带动自卸车的货箱翻转卸货,所述抖震卸货系统包括抖震进油管路、第一抖震出油管路、第二抖震出油管路、电磁换向阀和控制单元,所述电磁换向阀包括一个进口和至少两个出口,所述液压缸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缸体被活塞杆的活塞分隔为上腔和下腔,所述抖震进油管路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液压泵的出口端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电磁换向阀的进口处,所述第一抖震出油管路、第二抖震出油管路的一端分别连接至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出口处,所述第一抖震出油管路、第二抖震出油管路的另一端分别与液压缸的上腔和下腔连通,所述抖震进油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二抖震出油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开关阀,所述液压升降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三开关阀和第四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位于液压泵和手动换向阀之间,所述第四开关阀位于所述手动换向阀和液压缸之间,所述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第三开关阀、第四开关阀和电磁换向阀受控于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电磁换向阀以一定频率换向,带动液压缸快速伸缩,进而实现货箱快速抖动。
所述抖震卸货系统还包括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手动换向阀的手柄一侧,当手动换向阀的手柄旋转到一定位置时,会触发位置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所述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控制箱内部,所述控制箱上设置有抖震频率选择旋钮,所述抖震频率选择旋钮与所述位置传感器联动,共同传递信号给控制单元,使得控制单元控制电磁换向阀以选定的频率进行换向。
所述电磁换向阀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所述第二抖震出油管路上设置有蓄能器和第一溢流阀。
所述抖震进油管路上连接有一个溢流支路,所述溢流支路上设置有第二溢流阀,所述溢流支路的末端连接到油箱。
所述第一开关阀、第二开关阀、第三开关阀、第四开关阀均为两位两通电磁换向阀。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自卸车粘结物料抖震卸货系统,在结构上,可作为单独模块直接嵌入原自卸车举升系统,可实现整个液压系统功能的快速转变,且不影响原液压举升系统的正常操作及安全性,通用性好;
2、本发明提供的自卸车粘结物料抖震卸货系统,各个液压电磁换向阀均由控制单元控制换向,并设置了抖震频率选择旋钮,可实现不同频率进行货箱抖震,以实现各种粘结程度的货物均能完全清理。
3、本发明提供的自卸车粘结物料抖震卸货系统,在第二抖震出油管路中设置了蓄能器和第一溢流阀的组合缓冲装置,可以有效减少货箱由于震动给举升液压缸带来的冲击,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及液压缸的使用寿命。
4、本发明提供的自卸车粘结物料抖震卸货系统,电气控制中设置了安全保护措施,仅当控制单元同时接收到位置传感器和抖震频率选择旋钮传来的高电平信号时才能进行货箱抖震,有效的避免由于误操作使得货箱处于手动举升状态时开启抖震开关而产生的危险后果。
5、本发明提供的自卸车粘结物料抖震卸货系统,从整体来看,本发明可以有效提高自卸货车倾倒货物时的效率,有效减少人工及相关辅助工具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34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废热再利用型节能货车
- 下一篇:一体化多功能智能救灾应急车载集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