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作面回风平巷破碎煤体注浆加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9312.6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18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C04B28/14;C09K8/46 |
代理公司: | 太原倍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11 | 代理人: | 骆洋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作面 回风 平巷 破碎 煤体注浆 加固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工作面回风平巷破碎煤体注浆加固方法,解决了回风平巷围岩因膨胀、松动、破碎等难以维护的问题。本发明方法是在割煤帮上布置若干排注浆孔,每排包含三个仰角不同的注浆孔,且使用特殊速凝材料进行注浆。本发明通过注浆加固改善破碎围岩结构及其性能、提高巷道围岩承载能力,有效改善了破碎围岩维护状况。同时为锚杆支护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着力点,提高了破碎围岩中的锚杆锚固力。并且本发明中采用了全新的注浆材料,该注浆材料凝固速度快,组成高水材料的浆液20‑40分钟完成凝结,早期强度高,增长较快,具有较高的残余强度,无毒、无害、腐蚀性小。
背景技术
在遭受采动支承应力作用的煤层或破碎围岩中掘进巷道,原来具有各种弱面的非连续介质——煤、岩体处于原始平衡状态,在掘巷后,这种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巷道围岩因变形释放大量能量,原有的围岩弱面进一步扩展,同时产生新的裂隙,围岩膨胀、松动、破碎、变形量大、来压强烈、流变时间长。如果采用不适当的维护措施,巷道围岩变形更加剧烈,支护困难,最终将导致巷道破坏,破坏后的巷道围岩将更加破碎,再生裂隙更加发育,给支护带来极大困难。为了改善巷道维护情况,可采取两种有效措施,一是改善围岩结构及其性能,二是采取合理的支护技术。对于破碎围岩、高应力巷道,仅采用锚杆支护或架棚支护不仅成本高、支护阻力小,而且巷道维护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工作面回风平巷破碎煤体注浆加固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工作面回风平巷破碎煤体注浆加固方法,包括:
在回风平巷的割煤帮布置排距为1.8m的若干排注浆孔,每排注浆孔包括孔距为0.8m的三个注浆孔且最上方的注浆孔距顶板0.2m;
每排注浆孔中,位于最上方的注浆孔的孔仰角为30°,且该注浆孔的竖直投影长度为1.9m;位于中部的注浆孔的孔仰角为25°,且该注浆孔的水平投影长度为4.5m;位于最下方的注浆孔的孔仰角为15°,且该注浆孔的水平投影长度为4.5m;每个注浆孔的封孔长度为1.8m,采用聚氨酯与棉纱进行封孔;
注浆材料为速凝材料,水灰比为1.7:1;速凝材料由甲、乙两种材料按照质量比为1:1混合而成,甲材料由30重量份的水泥熟料、45重量份的硫酸钙和15重量份的明矾制成,乙材料由25重量份的碳酸钠、10重量份的氟石和12重量份的膨润土制成。
本发明速凝材料除了具有速凝、早强、终期强度高的特点外,还具有塑性变形大,与煤、岩体粘结力大的特点。本发明速凝材料2h后其承载能力即可达到相当强度,24 h后可达最终强度的60 %~70 %,3 d后可达到70 %~80 %,7 d后可达最终强度的90 %以上。并且其固结体在压缩15 %~20 %时,其承载能力仍能达到峰值强度的65 %左右,在高压作业下,不会出现脆性破坏,因而不会出现片帮、冒顶等现象。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注浆前对回风平巷的割煤帮喷40~60mm的混凝土,形成止浆层。这样能够防止浆液沿着锚杆孔、裂隙向外流,从而使得浆液能够深入破碎围岩深部,保证了注浆效果。
本发明通过注浆加固改善破碎围岩结构及其性能、提高巷道围岩承载能力,有效改善了破碎围岩维护状况。同时为锚杆支护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着力点,提高了破碎围岩中的锚杆锚固力。并且本发明中采用了全新的注浆材料,该注浆材料凝固速度快,组成高水材料的浆液20-40 分钟完成凝结,早期强度高,增长较快,具有较高的残余强度,无毒、无害、腐蚀性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注浆孔布置平面示意图。
图2为注浆孔布置剖面示意图。
图中:1-割煤帮、2-锚杆、3-注浆孔、4-回风平巷、5-顶煤。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93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