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室内环境空气净化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4368.2 | 申请日: | 201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15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黄若;陈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F24F3/16;F24F11/89;F24F11/64;F24F11/52;F24F1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2 | 代理人: | 罗建平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环境 空气 净化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内环境空气净化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室内外空气循环系统、室内空气循环系统、控制系统、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和室外空气质量传感器,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和PM10浓度传感器,室外空气质量传感器包括PM2.5浓度传感器。本发明通过选择不同的滤网和传感器,系统可对现有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同时进行净化,并且增加了对室内氧气浓度的检测和控制;通过传感器的合理布置,得到室内各种气体,尤其是氧气和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实现定量处理;进风风道内设有PM2.5浓度传感器,当室外空气质量超出系统净化能力时对用户发出警告,延长滤网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内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室内环境空气净化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几种空气净化方法都存在各自的问题。静电集尘法需要较高的电压,只对空气中的颗粒有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臭氧;负离子技术对人体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负离子产生的过程中也会有臭氧产生,并且与负离子结合后的粒子和尘埃仍然留在室内,不能被净化或者排出;光催化法需要紫外线的能量,置于室内的紫外线灯会对人体有不利影响,且催化剂也存在接触面积有限,容易堵塞、失活等问题。
此外,使用上述净化方法的装置只对现有的某一种或几种污染物的净化效率较高,而对其他污染物则效果不佳,也没有考虑到未知污染物的存在和应对策略,并且只关注污染物的净化,而忽略了对人体必需的氧气浓度的监测和控制。
另一方面,目前的空气净化装置中,对检测室内空气质量的传感器的布置形式没有具体的描述说明,不能突出传感器的其他优势,例如可以灵活布置,同种传感器可以布置多个以增加精度等等。并且控制方法中只考虑到室内空气质量情况,如今室外空气的污染也十分严重,忽略室外空气质量影响的控制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当室外空气质量超过系统的净化能力时,向室内引入新风将会引起反作用,使室内空气质量更差。
申请号为201210119550.6提供一种民用及办公环境室内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排风系统和补风系统,所述排风系统包括室内吸风过滤装置和外排风机,所述外排风机外部壳体内侧设有吸音棉,本发明启动工作时,由室外进入室内的空气都经过过滤,在排除室内的污染空气的同时,输入的是100%自然新鲜空气,该发明外排风机外部壳体内均设有吸音棉,有效降低了噪音,在家里门窗紧闭情况下,可以定时通风,实现室内空气的净化。
申请号为201610643753.3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系统,其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气体流道;所述气体流道内设置有依次连通的新风段和净化段;所述气体流道在靠近所述新风段的一端设置有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入口;所述气体流道在靠近所述净化段的一端设置有与室内连通的出风口;所述气体流道在所述新风段和所述净化段上均设置有风机和过滤器;所述气体流道在所述新风段和所述净化段的连接部位还设置有回风入口。该发明可以在净化室内空气的同时,向室内输入新鲜空气,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可以分流管理,可根据自身需求及室内外环境选择净化模式,从而实现净化室内空气的同时节约能耗。
上述专利申请结构设置复杂,净化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室内环境空气净化系统及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室内环境空气净化系统,包括室内外空气循环系统、室内空气循环系统、控制系统、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和室外空气质量传感器,所述室内外空气循环系统包括室内进风系统和室内排风系统,所述室内空气循环系统包括室内空气净化器,所述室内进风系统的进风管道内设有空气过滤组件,所述室内进风系统、室内排风系统、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室外空气质量传感器和室内空气净化器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所述室内空气质量传感器包括氧气浓度传感器和第一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传感器,所述室外空气质量传感器包括第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43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块化便携式半导体空调
- 下一篇:空调扫风区域的控制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