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恶意软件拦截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23203.3 | 申请日: | 201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0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44298 | 代理人: | 章小燕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北环大道9018***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恶意 软件 拦截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恶意软件拦截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零日漏洞”(zero-day)又叫零时差攻击,是指被发现后立即被恶意利用的安全漏洞。通俗地讲,即安全补丁与瑕疵曝光的同一日内,相关的恶意程序就出现。这种攻击往往具有很大的突发性与破坏性。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在行业中,尤其是要求比较严格的金融业,终端安全没有弹性的空间,通常采取“先拦截,再询问”的理念,即先拦截所有可执行文件或应用软件,直到每一个可执行文件或应用软件都分析完。这种方式对用户来说,需要等待分析完之后,才可进行有关的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恶意软件拦截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恶意软件拦截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对应用软件进行识别;
若识别出该应用软件为可疑文件,则将所述可疑文件载入内存进行分析,并生成内存分析结果;
根据所述内存分析结果触发应用软件遏制操作;所述应用软件遏制操作包括拦截恶意软件的进程操作。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步骤对应用软件进行识别包括:
若应用软件的信息摘要算法值或者哈希值不在特征库中,则识别该应用软件为可疑文件。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应用软件遏制操作还包括用户自定义的应用软件遏制操作。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
对所述可疑文件进行动态行为分析。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
共享所述可疑文件的信息。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恶意软件拦截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识别模块、内存分析模块及遏制操作模块;
所述识别模块,用于对应用软件进行识别;
所述内存分析模块,用于若所述识别模块识别出该应用软件为可疑文件,则将所述可疑文件载入内存进行分析,并生成内存分析结果;
所述遏制操作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内存分析结果触发应用软件遏制操作;所述应用软件遏制操作包括拦截恶意软件的进程操作。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识别模块,用于若应用软件的信息摘要算法值或者哈希值不在特征库中,则识别该应用软件为可疑文件。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应用软件遏制操作还包括用户自定义的应用软件遏制操作。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动态行为分析模块;
所述动态行为分析模块,用于对所述可疑文件进行动态行为分析。
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共享模块;
所述共享模块,用于共享所述可疑文件的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恶意软件拦截方法及装置,为灰色软件提供了一个备选的、基于行为的方法,通过规定它们在终端上的行为来预先遏制可疑应用;可以减少或消除灰色软件在终端进行恶意更改的能力,而不需要用户等待进行进一步代码分析;可以在终端正常工作时遏制进程;显著加快检测到修正再到保护的威胁防御生命周期、协同工作,形成一个集成的防御体系。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如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恶意软件拦截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恶意软件拦截方法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恶意软件拦截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恶意软件拦截装置另一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32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