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激冷环保护圈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07198.7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3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郭慧波;王秋枫;隋建伟;杨小艳;曹文;李锦辉;王国峰;刘燕儒;冯延忠;宋学明;李若男;徐儒庸;丁承志;黄佳平;韦刘轲;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84 | 分类号: | C10J3/8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100012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激冷装置保护结构,特别是涉及以浆态或粉态含碳物质进料,生成产物为高温气体且由冷却介质进行降温的激冷装置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使用气化炉的煤气化过程中,以浆态或粉态形式进料的含碳物质,在气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部分氧化反应生成高温气体,部分未被氧化的含碳物质与原料中的无机氧化物在高温下形成熔融态的灰渣,即为杂质。含杂质高温气体或者杂质裹挟一部分高温气体进入气化炉的激冷室。激冷环是激冷室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将激冷液如水均匀地分布在下降管内壁上,形成液膜,这层液膜将下降管与高温合成气与灰渣有效隔离开来,从而保护下降管不被烧坏,同时高温合成气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冷降温。
现有技术中激冷环的位置和结构存在缺陷,激冷环的内环外侧直接与高温合成气、灰渣接触,致使激冷环工作温度过高,加上灰渣对激冷环直接冲刷造成的磨损,致使激冷环使用寿命大为缩短。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激冷环进行保护,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激冷环结构上的缺陷,提供一种对受高温气体辐射的激冷环进行隔绝保护的装置。
本发明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激冷环保护圈,所述保护圈为内通冷却介质的环形冷壁,设置在高温介质生成区和激冷环之间,所述激冷环为内通冷却介质的溢出设备;所述保护圈的下端面外径小于所述激冷环的内径,且所述保护圈的下端面低于所述激冷环的上端面。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激冷环保护圈,其中,所述保护圈的冷壁与高温介质流向的夹角大于等于0°小于90度。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激冷环保护圈,其中,所述冷壁为金属构件。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激冷环保护圈,其中,所述保护圈为内通冷却水的夹套结构或者盘管结构。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激冷环保护圈,其中,当所述保护圈为盘管结构时,还可内衬耐高温材料。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激冷环保护圈,其中,所述保护圈为内通冷却水的盘管结构,所述激冷环为喷淋结构,所述保护圈的下端面低于所述激冷环的上端面且低于喷淋结构的溢出口。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激冷环保护圈,其中,所述保护圈为可替换设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避免了激冷装置直接面对高温介质以及灰渣的热冲击,产生热应力,进而损坏;
2、本发明的保护圈为可替换设备,整体造价低于激冷装置,便于更换,降低了成本的同时缩短了维修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激冷环保护圈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激冷环保护圈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高温介质冷却区;2-冷却介质;3-激冷介质溢出口;4-激冷环;5-保护圈;6-高温介质生成区;7-高温介质冷却后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分别为本发明的激冷环保护圈两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气化炉包括高温介质生成区6和位于高温介质生成区6下方的高温介质冷却区1。高温介质冷却区1内设有位于渣口下方的激冷环4和在激冷环4下方的下降管,激冷环内通有冷却介质2。
本发明的激冷环保护圈5设置在高温介质生成区6和激冷环4之间;所述保护圈5的下端面外径小于所述激冷环4的内径,从而使保护圈5的内壁比激冷环4更靠近高温介质。所述保护圈5的下端面低于所述激冷环4的上端面,防止保护圈5和激冷环4之间出现空隙造成高温合成气会灰渣的外泄。并且保护圈5的冷壁与高温介质流向的夹角大于等于0°小于90度。这里保护圈5的冷壁的方向指的是保护圈的纵切面中左右两侧的腰线的角度,高温介质流向通常认为是垂直底面的。在本发明图1图2的两个实施例中,保护圈5的纵切面为矩形,其两边腰线与垂直方向平行,因此保护圈5的冷壁与高温介质流向的夹角等于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71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焦油裂解装置
- 下一篇:一种工业焦炉煤气氨气回收方法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