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合物包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06183.9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82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郑洪河;刘尉杰;石强;郑雪莹;朱国斌;曲群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05;H01M4/525;H01M4/62;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仇波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物 锂离子电池 电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具体涉及一种聚合物包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储锂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和核心,对活性储锂材料的表面保护是有效保护电极材料结构,提高锂离子电池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发展高性能、长寿命锂离子电池的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绝大多数锂离子电池活性储锂材料(包括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如石墨负极材料,硅负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5V级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等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与电解液之间的作用强烈,电解液在电极表面发生不可逆还原或氧化分解,从而在材料表面生成一层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SEI膜的形成会消耗电池中非常有限的锂离子,导致电池不可逆容量损失大,降低电极循环的库仑效率。如果生成的SEI膜不能有效阻止后续的电极/电解液间的化学和电化学反应,电极表面SEI膜会持续生长,从而消耗电池中非常有限的锂离子,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倍率性能、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等。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合适的包覆层降低活性储锂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界面反应对稳定电极结构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非常关键。不仅如此,电极材料在反复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随着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不同材料均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体积膨胀和收缩,就是行业内熟知的体积效应。伴随材料的体积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活性材料由于内应力导致的颗粒粉化和活性物质损失的问题,这种现象对NCM、NCA等正极材料比较显著,由此会导致电池循环过程中活性物质的不可逆损失,造成电池的容量衰退;二是活性物质的体积膨胀和收缩会引起电极表面SEI膜的脆性破裂,在裸露的电极材料表面继续生长新的SEI膜,消耗电池中有限的锂离子,引起电池内部的锂缺失,造成电池的容量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具有弹性和韧性好的聚合物材料包覆电极表面一方面可以降低材料循环过程中的内应力,同时,借助该聚合物包覆层还有助于诱导生长具有弹性和韧性的SEI膜,从而抑制电池循环过程中电极表面SEI膜的破裂,这些无疑对发展未来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
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弹性和韧性好的特点,结构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复合在电极的一次颗粒和二次颗粒表面有助于释放电极材料由于体积膨胀和收缩产生的内应力,避免电极活性物质颗粒粉化和活性物质流失的问题。然而,以往人们对聚合物包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聚噻吩、聚吡咯等导电高分子的包覆研究方面,虽然这些导电聚合物包覆也可以给材料提供某种功能,但导电聚合物本身的稳定性差,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自身容易分解,因此包覆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聚合物包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聚合物包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a)将含氟或含氯聚烯烃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高分子溶液;
(b)将无机电极材料浸入所述高分子溶液中,搅拌后过滤、烘干;
(c)将步骤(b)的产物在真空或惰性气体的条件下进行热处理即可,所述热处理的温度为100~220℃。
优化地,所述高分子溶液的浓度为0.5~10wt%。
进一步地,所述含氟或含氯聚烯烃为选自聚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二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无机电极材料为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为选自LiNi0.5Mn1.5O4、LiCoO2、LiMn2O4、LiFePO4、LiMnPO4、Li2MnO3、LiNi1/3Co1/3Mn1/3O2(NCM)和LiNi0.8Co0.15Al0.05O2(NCA)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所述负极材料为选自石墨类碳材料、硅材料和Li4Ti5O12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溶剂为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γ-丁內酯、氯仿、甲苯和N,N-二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优化地,它还包括步骤(d)重复步骤(b)和步骤(c)至少一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61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监控系统
- 下一篇:一种根据光照调节出风的公交车空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