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励蓝牙ID智能安全锁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3374.X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75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峰;梁文成;陈鸿;刘云飞;郭奋强;刘璜;邢亚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5B47/00 | 分类号: | E05B47/00;E05B4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蓝牙 id 智能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励蓝牙ID智能安全锁芯,本发明包括锁芯侧和钥匙侧。锁芯侧包括锁芯侧主控系统芯片电路,红外发射电路,433MHz射频接收电路,电机驱动及堵转检测电路,一键开关电源保持电路,电源电压检测电路,电池供电连接电路和开关。钥匙侧包括红外接收电路,主控制芯片电路,电源电路和射频发射电路。本发明功耗低,成本低廉,能够使得智能锁芯牙花数不减少且电气连接工艺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安全锁芯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机械结构、红外、射频通信校验的多重验证的智能锁芯。
背景技术
传统门锁锁芯是完全由机械结构实现的,存在牙花编码不足的问题,造成钥匙的互开率较高,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厂家采用在钥匙端增加全球ID唯一的芯片,该芯片以maxim公司的DS2400为代表,它们是单总线结构,对其控制只要一根地线和一根信号线即可。该方法提高了传统锁芯的安全性,实现了机电结合。但是由于存在接触方式将ID码送到锁芯中的MCU中,需要在钥匙弹子的位置设立触点,这减少了机械钥匙上的牙花数,如房大伟,孙晓冬,马青玉,缪华.基于PIC单片机的智能锁芯设计[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3,01:25-29.文献中的锁芯。如果钥匙上供电,触点数更多,使得机械部分的牙花互开率上升更多,同时,这种通过弹子结构进行数据通信的方式电气连接工艺复杂,研发成本高。本发明可有效解决普通智能锁芯采用ID芯片方案牙花编码减少、机械部分的牙花互开率上升、电气连接工艺复杂、研发成本高和稳定性差的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励蓝牙ID智能安全锁芯结构。
一种光励蓝牙ID智能安全锁芯包括锁芯侧和钥匙侧。锁芯侧包括锁芯侧主控系统芯片电路,红外发射电路,433MHz射频接收电路,电机驱动及堵转检测电路,一键开关电源保持电路,电源电压检测电路,电池供电连接电路和开关。钥匙侧包括红外接收电路,主控制芯片电路,电源电路和射频发射电路。
所述的锁芯侧主控系统芯片电路包括单片机U2,第一非极性电容C1、第二非极性电容C2、第一极性电容C3和第三非极性电容C4;单片机U2型号为STM8S105。
所述的单片机U2的1脚与第一非极性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一非极性电容C1的另一端接GND;单片机U2的4脚、10脚接GND,5脚与第二非极性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二非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接GND;单片机U2的6脚、7脚、9脚与第一极性电容C3的正极、第三非极性电容C4的一端连接并接电池P3的正极,第一极性电容C3的负极、第三非极性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单片机U2的2脚、3脚、8脚、14脚、17脚、18脚、19脚、20脚、21脚、23脚、25脚、26脚、29脚、30脚、31脚、32脚架空。
红外发射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4、第三电阻R7、第四电阻R8、第五电阻R16,第一三极管P5、第二三极管P8,第一红外发射二极管LED1,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和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3。
所述的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二电阻R4的一端、第一三极管P5的发射极连接并接电池P3的正极,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3的阴极、第三电阻R7的一端连接并接单片机U2的12脚,第二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8的一端、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并接单片机U2的11脚;第一肖特基二极管D1的阳极和第二肖特基二极管D3的阳极接GND;第三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P5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P5的集电极与第二三极管P8的发射极连接,第二三极管P8的基极与第四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P8的集电极与第五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第一红外发射二极管LED1的阳极连接,第一红外发射二极管LED1的阴极接GND。
433MHz射频接收电路使用的是H3V4F型433MHz射频接收模块;所述的射频接收模块的1脚接电池P3的正极,2脚接单片机U2的13脚,3脚接GN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33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板式塔库载车板
- 下一篇:一种后置磁悬浮电子锁离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