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缩醛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03128.4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8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知宏;土岐真;高桥哲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2/22 | 分类号: | C08G2/22;C08G2/0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王海川,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缩醛 共聚物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缩醛共聚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聚缩醛共聚物为机械强度、滑动性、耐蠕变性、耐热性等优异的树脂材料,以汽车部件和电气/电子设备等机构部件为中心被广泛使用。另外,近年来,由于成型技术的发展,对高分子量聚缩醛共聚物的需求提高。因此,期望以高生产率制造高分子量聚缩醛共聚物的技术。
为了以高生产率制造具有稳定品质的高分子量聚缩醛共聚物,需要在聚合反应时长期稳定运转。
然而以往以来,在制造聚缩醛共聚物时,存在在向聚合反应器供给原料的原料供给部中产生结垢,不能进行稳定的原料供给的问题。结垢的产生不仅妨碍长期稳定运转,也成为聚合收率降低的原因。
作为抑制这种结垢产生的方法,可以列举减少在制造聚缩醛共聚物时使用的聚合催化剂的使用量的方法。
作为能够减少聚合催化剂的技术,公开了将环状醚和/或环状缩甲醛、聚合催化剂以及低分子量缩醛化合物预先混合、并添加供给到三烷中而进行聚合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和将环状醚和/或环状缩甲醛、聚合催化剂以及有机溶剂预先混合,并与三烷接触而进行聚合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558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1-696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从抑制在向聚合反应器供给原料的原料供给部中的结垢产生的方面考虑,这些专利文献中记载的技术尚不能说足够。另外,也存在所得到的聚缩醛共聚物实际上限于低分子量的聚缩醛共聚物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聚缩醛共聚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可以在减少聚合催化剂的使用量的同时,以高聚合收率长期稳定地连续运转,并且可以制造高分子量的聚缩醛共聚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含有环状醚和/或环状缩甲醛和聚合催化剂的混合液通过内壁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为3μm以下的管道供给至聚合反应器,可以抑制在向聚合反应器供给原料的原料供给部中的结垢,并且可以抑制附着在聚合器上的着色结垢。并且发现,由此在减少聚合催化剂的使用量的同时,可以以高聚合收率长期稳定地连续制造聚缩醛共聚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聚缩醛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为将三烷、除三烷以外的环状醚和/或环状缩甲醛以及聚合催化剂供给至聚合反应器而制造聚缩醛共聚物的方法,其中,
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将含有环状醚和/或环状缩甲醛和聚合催化剂的混合液通过内壁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为3μm以下的管道供给至聚合反应器的工序。
[2]如[1]所述的聚缩醛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聚合催化剂为选自由三氟化硼、三氟化硼二乙醚络合物和三氟化硼二丁醚络合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3]如[1]或[2]所述的聚缩醛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混合液还含有有机溶剂。
[4]如[3]所述的聚缩醛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有机溶剂为选自由正己烷、正庚烷和环己烷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抑制向聚合反应器供给原料的原料供给部的结垢,由此可以实现长期稳定运转和高收率化。此外,即使减少聚合催化剂的使用量也可以保持高收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记载,可以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本实施方式的聚缩醛共聚物的制造方法为将三烷、除三烷以外的环状醚和/或环状缩甲醛以及聚合催化剂供给至聚合反应器而进行聚合的聚缩醛共聚物的制造方法,所述聚缩醛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包括将含有环状醚和/或环状缩甲醛和聚合催化剂的混合液通过内壁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为3μm以下的管道供给至聚合反应器的工序。
(原料等)
首先,对作为在本实施方式的聚缩醛共聚物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原料的三烷和环状醚和/或环状缩甲醛、聚合催化剂、溶剂等材料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三烷以及环状醚和/或环状缩甲醛以外,当然也可以将可以形成嵌段、支链、交联结构的其它共聚物成分作为原料组合使用。
<三烷>
三烷为甲醛的环状三聚物,通常可以通过在酸性催化剂的存在下使甲醛反应而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31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