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测试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1081.8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95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蒋伟;周朝杰;李之洋;沈利江;徐炜东;徐奕鑫;陈彦;赵志良;李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万向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85 | 分类号: | G01R31/385;G01R31/389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李玉成 |
地址: | 311215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动力电池 测试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测试设备,包括机架、转盘机构、极耳测试机构和铝塑膜测试机构,所述的转盘机构包括可水平转动的转盘和用于定位锂电池的电池定位座,所述的极耳测试机构包括分别与锂电池极耳对应的压爪以及与压爪对应、驱动压爪向锂电池极耳压紧的压爪气缸,所述的铝塑膜测试机构包括分别与锂电池左右两侧对应的压头以及与压头对应、驱动压头向锂电池铝塑膜压紧的压头气缸,所述的压爪和压头上均设有导线连接端,所述机架在极耳测试机构的相对侧设有扫码机,所述的扫码机位于转盘的上方。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避免对锂电池造成损伤、提高生产效率的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测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测试设备。
背景技术
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对锂电池的绝缘性能和内阻等参数进行检测,以确保锂电池的出厂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锂电池,应当进行回收和返工。锂电池绝缘测试是测试极耳与铝塑膜的绝缘电阻,目前绝缘测试主要是采用金属针刺穿铝塑膜来测电池绝缘,或者采用金属毛刷接触铝塑膜来检测绝缘。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106025372A,公开了一种具有在线绝缘检测功能的锂电池铝塑膜封装机,工作时,上封头基座带动上封头和第一绝缘支架一起向下运动,下封头基座带动下封头和第二绝缘支架一起向上运动,上封头和下封头共同对锂电池侧边上铝塑膜进行热封,第一导电探针与锂电池上正极极耳接触、第二导电探针与锂电池上负极极耳接触、以及第三导电探针刺进铝塑膜中与其铝层接触,第一绝缘电阻测试仪对锂电池的内短路进行检测,第二绝缘电阻测试仪对锂电池中的铝层与负极极耳是否短路进行检测。然而,不管是金属针刺穿法还是金属毛刷接触法都会对铝塑膜造成损伤,特别是金属针刺穿后对铝塑膜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后续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质量隐患,同时金属针和金属毛刷等测试部件在使用过程中损耗较大,需要经常进行更换,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避免对锂电池造成损伤、提高生产效率的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测试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测试设备,包括机架、转盘机构、极耳测试机构和铝塑膜测试机构,所述的转盘机构包括可水平转动的转盘和用于定位锂电池的电池定位座,所述的极耳测试机构包括分别与锂电池极耳对应的压爪以及与压爪对应、驱动压爪向锂电池极耳压紧的压爪气缸,所述的铝塑膜测试机构包括分别与锂电池左右两侧对应的压头以及与压头对应、驱动压头向锂电池铝塑膜压紧的压头气缸,所述的压爪和压头上均设有导线连接端,所述机架在极耳测试机构的相对侧设有扫码机,所述的扫码机位于转盘的上方。锂电池放置到电池定位座上后,电池定位座可对锂电池的水平位置进行限位,转盘上方的扫码机可对锂电池进行扫码,获取锂电池的相关信息。扫码完成之后转盘机构内的转盘将锂电池转向极耳测试机构和铝塑膜测试机构,两个压爪将锂电池的极耳压紧,进行电压内阻的测试,之后锂电池两侧的压头接触锂电池的铝塑膜,测量极耳和铝塑膜之间的绝缘电阻。这样,测试设备对锂电池可一次完成扫码、电压内阻和绝缘电阻测试操作,提高了测试效率,并且锂电池的完整性保持较好,不会对锂电池造成损伤。
作为优选,所述的机架上设有压板机构,所述的压板机构包括位于转盘上方的压板以及可带动压板向电池定位座移动的压板气缸,所述的机架上设有固定压板气缸的上支架。在进行测试之前,压板气缸推动压板下移,作用于锂电池上方,将锂电池和电池定位座压紧,测试过程中锂电池定位稳定,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压板的外侧设有外支架,所述的外支架的两端分别设有水平布置的所述压头气缸,所述压头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有压头定位块,所述的压头设置在压头定位块的内侧。这样,当压板下移压紧锂电池时,压头气缸则带动压头定位块,便于压头与锂电池边缘的铝塑膜接触。两个压头分别通过各自的压头气缸带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未经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万向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10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