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溶解性有机质的定量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97221.9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9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何小松;虞敏达;席北斗;高如泰;张慧;李丹;檀文炳;黄彩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34 | 分类号: | G01N1/34;G01N1/38;G01N1/42;G01N33/1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解性 有机质 定量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分析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溶解性有机质的定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溶解性有机质是一类结构复杂且非均质的混合物,主要由腐殖酸、富里酸及亲水性组分组成。溶解性有机质不仅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部分,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作为天然的配体和载体,其所含有的复杂官能团与水环境中多种活性金属、有机污染物、矿物及微生物相互作用,使污染物在固-液界面的分配行为复杂化,延长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停留时间,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因此,为揭示有机质各组分的环境行为,需采用分离技术,在降低其有机质的复杂性前提下才可进行各组分的表征分析研究。
传统的分离技术包括吸附分离、膜分离技术及以上两者的联合技术,这些传统的分离技术普遍存在操作繁琐、有机质损失大等缺点,同时分离过程中变化剧烈的pH值对有机质的各组分的结构和活性影响过大,且所分离的组分中亲/疏水比例并不能真实呈现水体中的原始组成。而现代分析手段——色谱技术所需样品少、分离速度快、可在线分析等诸多优点,成为目前有机质的分离、表征的重要手段。
流动相作为色谱系统的“血液”,其成份、梯度配比、流速等参数的选择决定了整个洗脱结果的优劣。而流动相中缓冲盐和有机溶剂的成份、浓度、配比梯度及洗脱时间,由目标样品中有机质的极性特征、色谱柱性质及检测器共同确定。检测器堪称色谱系统的“眼睛”,而常用的荧光检测器属于光致发光,需根据目标化合物选择合适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对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都很重要。以往的荧光检测器中普遍选用单对激发/发射波长进行检测,而物质在吸收固定的激发光后将产生多种发射荧光。因而固定发射波段后所采集的二维样品信息将不够完整,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的定量也不一定精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溶解性有机质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以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部分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溶解性有机质的定量检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过滤待测样品以去除悬浮性及难溶性颗粒物,收集滤液;
(2)将步骤(1)所得滤液进行冷冻干燥后配制成总有机碳浓度在20~150mg/L之间的溶液样品;
(3)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检测溶液样品,采集荧光多发射三维光谱数据,其中,混合流动相由浓度为1~100mM的中性缓冲盐与有机相混合组成,所述有机相占混合流动相的体积比为2.5%~95%,洗脱时间为5~60min,所用荧光检测器采用固定激发波长、多发射扫描模式;
(4)综合发射波长范围、洗脱梯度及洗脱时间共同确定不同极性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区域;
(5)对所采集的三维荧光数据进行背景扣除后,按不同组分区域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确定样品中腐殖质及非腐殖质的含量和比例。
步骤(1)中,所述过滤优选采用多级过滤方法的组合,更优选将待测样品分别用医用纱布和滤纸进行过滤以去除大型悬浮物,再用醋酸纤维滤膜进行过滤以去除难溶性颗粒物,之后收集过滤去杂后的滤液;其中用醋酸纤维滤膜进行过滤更优选依次用孔径范围在2~2.5μm和0.3~0.5μm的醋酸纤维滤膜进行过滤以去除难溶性颗粒物。
步骤(2)中,所述冷冻干燥优选温度为-50℃~0℃,压力在10~600Pa,冷冻干燥时间为5~30h。经过冷冻干燥处理后,取所获冻干粉末,配制成总有机碳浓度在20~150mg/L之间的溶液样品。优选地,冷冻干燥后,采用去离子水配制成总有机碳浓度在20~150mg/L之间的溶液样品。
步骤(3)中,优选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采用C18、C8、C4或C1等色谱柱进行分离,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
步骤(3)中,所述中性缓冲盐可为本领域常规,优选磷酸盐或醋酸盐,所述有机相优选乙腈、氯仿、环己烷或甲醇。
步骤(3)中,所述采集荧光多发射三维光谱数据是采集波段为200~600nm处的荧光多发射三维光谱数据。
步骤(4)中,确定不同极性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区域的操作优选根据洗脱分离组分荧光峰发射波长位置确定有机质种类,当最大荧光峰位置小于380nm时定义为溶解性非腐殖质组分;最大荧光峰位置大于380nm时定义为溶解性腐殖质组分;以及
根据有机溶剂占混合流动相的比例及洗脱时间共同确定腐殖质和非腐殖质的极性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72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自动吸附实验装置
- 下一篇:含多组裂隙的岩石模型试样制作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