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型紫外荧光LED光谱手电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80643.5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01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3 |
发明(设计)人: | 田兆硕;张延超;王玲;孙兰君;刘立宝;刘文军;朱东杰;付石友;吕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紫外 荧光 led 光谱 手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量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型紫外荧光LED光谱手电。
背景技术
紫外光具有照明和杀菌的作用,可以应用于钱币、牙齿、油墨印刷制品等目的荧光检和空气质量监测等领域。紫外光激发产生的荧光光谱可以对物质的结构和成分等进行测量、分析和处理,具有分析精度高、测量范围大、速度快等优点。因此紫外荧光光谱仪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石油、化工、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部门;也是军事侦察、宇宙探索、资源和水文探测等必不可少的遥感设备。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食品安全、假货识别、环境检测日益重视,过去的检测分析仪器和检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微小型化的、可集成化、轻量化的光谱仪器,实现实时测量和质量监控。但一般的紫外荧光光谱仪器存在体积大、操作复杂、对工作环境要求苛刻等因素,较难进行在线实时测试和监控,仍主要局限在实验室内进行分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生产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结构紧凑、体积小,便于工业生产及应用的微型紫外荧光LED光谱手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微型紫外荧光LED光谱手电,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前端面上开设有相邻的两个通孔,分别记做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所述壳体内设有紫外LED光源以及为所述紫外LED光源供电的LED电源,所述紫外LED光源射出的光束经由所述第二通孔射出,所述LED电源经开关连接至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USB接口,在所述壳体内沿着从所述第一通孔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依次设有分光系统、会聚镜头以及阵列探测器,所述阵列探测器经USB连接线连接至所述USB接口。
优选的是,所述分光系统采用光栅色散结构或者棱镜色散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阵列探测器采用阵列CCD或CMOS。
优选的是,在所述紫外LED光源的前方设置有带通滤光片。
优选的是,在所述分光系统的前方设置有长波通滤光片。
本发明的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微型紫外荧光LED光谱手电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等优点,所述微型紫外荧光LED光谱手电可直接发射紫外光照射钱币、牙齿、油墨印刷制品等目标进行荧光检测;其还可以与外设的信号处理系统配合使用形成光谱仪,与现有技术中的紫外荧光光谱仪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调试,生产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优点,可以满足很多对分辨率要求不高的场合,如食品安全检测、宝石检测、水质检测等,另外也可以应用在实验室化学分析、临床医学检验、工业监测、航空航天遥感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微型紫外荧光LED光谱手电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所涉及的微型紫外荧光LED光谱手电的测量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2-紫外LED光源,3-LED电源,4-开关,5-第一通孔,6-第二通孔,7-分光系统,8-会聚镜头,9-阵列探测器,10-USB连接线,11-USB接口,12-长波通滤光片,13-带通滤光片,14-信号处理系统,15-待测目标样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微型紫外荧光LED光谱手电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可采用圆筒或者方形的盒体,在所述壳体1的前端面上开设有相邻的两个通孔,分别记做第一通孔5和第二通孔6,在所述壳体1内设有紫外LED光源2以及为所述紫外LED光源2供电的LED电源3,所述紫外LED光源2射出的光束经由所述第二通孔6射出,为了使所述紫外LED光源2射出的光束最大程度的从所述第二通孔6射出,所述紫外LED光源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6的中心点重合;所述LED电源3经开关4连接至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的USB接口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USB接口11设置在所述壳体1后端面上;在所述壳体1内沿着从所述第一通孔5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依次设有分光系统7、会聚镜头8以及阵列探测器9;所述阵列探测器9经USB连接线10连接至所述USB接口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06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