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北方河岸带采砂迹地的生态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80504.2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1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倪红伟;王继丰;韩大勇;杨帆;隋心;曹宏杰;钟海秀;许楠;曾昭文;王建波;付晓玲;邢军会;刘赢男;谢立红;黄庆阳;张荣涛;伍一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A01G22/00;A01G22/40;A01G17/00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方博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北方 河岸 采砂 迹地 生态 修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北方河岸带采砂迹地的生态修复方法,属于采砂迹地生态修复方法技术领域。采砂迹地土壤基质的整理与改良,首先对原土壤基质进行平整,主要为去除地表因采砂产生的积沙,露出原生境基质;制造小生境,在覆洒土壤的采砂迹地上挖鱼鳞坑;植物物种的选择,包括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物种的选择;植物种植;苗期管理,分为灌水和施肥,灌水采用浇灌或喷灌,施肥采用有机肥。本发明的突出特点是采用植被修复与生境修复等集成技术,能明显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植物生境,增强生态系统保持水土、降解污染物等功能。实验表明,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0%~60%,植物生产力提高了30%~50%以上。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北方河岸带采砂迹地的生态修复方法,属于采砂迹地的生态修复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江河流域采砂活动猖獗,采砂行为已经使河岸带区域近乎变成了一个带状沙化区,形成采砂迹地(从河道抽取的砂子堆砌到河岸带,砂子被运走后而形成的沙化土地),其活动使过去的湿地和植被已荡然无存。据资料显示,以哈尔滨地区的阿什河流域砂场为例,2012年其总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左右。采砂使当地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草木无法生长,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由于防风固沙能力的削弱,降低了对城市气候、降雨、湿度的调节和改善。此外,更为严重的是还导致周边农田土壤表层发生风蚀,土地生产力衰退,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采砂活动危及区域流域环境、防洪、粮食等的安全。由此可见,采砂迹地的生态治理工作亟需开展。目前国内外对采砂迹地的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植被构建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而有关从改善生态环境、植被构建集成等方面的应用技术报道甚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北方河岸带采砂迹地的生态修复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北方河岸带采砂迹地的生态修复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采砂迹地土壤基质的整理与改良,首先对原土壤基质(砂质基质)进行平整,主要为去除地表因采砂产生的积沙,尽量露出原生境基质,原生境基质一般为三种情况,土壤基质、沙土混合基质或沙质基质;其次,针对土壤基质,均匀覆洒土壤,土壤的厚度为1~3mm,针对沙土混合基质,覆洒土壤厚度为2~5mm,针对沙质基质,覆洒土壤厚度为5~10mm。
步骤二、制造小生境,在覆洒土壤的采砂迹地上挖“鱼鳞坑”,“鱼鳞坑”的深度为400~600mm深,面积为2~5m2,密度为1hm2内5~10个,其目的为储存水份,利于植物生长。
步骤三、植物物种的选择,包括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物种的选择,①草本植物物种的选择,选择耐土壤贫瘠的植物或者在当地生长良好的优势植物,或者优良栽培植物,通常选取早熟禾或车轴草;种子的纯净度为90%~95%;草本植物的发芽率为70%~90%,②木本植物物种的选择,选择耐贫瘠的植物或者当地生长良好的植物,通常为柳属植物。
步骤四、植物种植,①柳属植物(灌木)种植采用扦插方式,扦插苗为当年新鲜的柳属枝条,其长度为400~600mm,扦插时间为4月下旬或5月上旬,枝条插入土壤深度为100~150mm,保证柳树枝条嫩芽向上(既枝条直径较粗的一端插入到土壤里面,直径较细的另一端暴露在空气中),扦插间距1000~1200mm,既7000~10000株/hm2,②早熟禾播种,播种时间为5月~6月,播种量:100~200kg/hm2,播种方式:用24~48行播种机,行间距为100~200mm,覆土深度为3~6mm,播种后填压1~3次;③车轴草播种,播种时间为5月,播种量为75~100kg/hm2,行距250~350mm,覆土深度为5~10mm。
步骤五、苗期管理,主要为灌水和施肥,灌水采用浇灌或喷灌均可,施肥主要采用有机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05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治土传病害的土壤消毒方法
- 下一篇:一种设施蔬菜土壤基质改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