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78234.1 | 申请日: | 2017-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3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钟宇;许友泽;付广义;赵媛媛;成应向;向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12 | 分类号: | C02F11/12;C02F11/122;C02F11/02;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何文红 |
地址: | 41000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污泥 脱水 性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和骨架构建体对原始污泥进行联合调理。本发明方法中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骨架构建体联合调理共同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显著降低污泥的含水率,还能够实现污泥减量化和减少处置费用的目的,且经本发明方法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低、有毒有害物质和病原体含量低,可以用于填埋、堆肥或直接用于改良土壤,为污泥的后续处理和利用提供基础,对实现污泥的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镇污水厂剩余污泥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骨架构建体联合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副产物,是一种浓缩富集的污染物。污泥有机物含量高、易腐烂,有强烈的臭味,并且,未经恰当处理的污泥进入环境后,会直接给水体和大气带来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构成严重威胁。污泥必须经过处理后妥善处置,方可进入生态环境系统。相关数据表明,2015年全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达410.3亿立方米,湿污泥(含水率80%)产生量达到3400万吨,即日产污泥9万吨以上。针对污泥处置问题,我国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方案(2016-2020年)中要求,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必须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地级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在2020年底前要达到90%以上。另外,将污泥用于后续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时,对污泥的含水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GBT 23485-2009)标准中规定,对用于混合填埋和用作覆盖土的污泥,其含水率需低于60%。因此,研究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降低出厂污泥的含水率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厂污泥的处理大都分都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主要采取污泥浓缩、污泥调理、污泥脱水、后续处理四步走的技术路线。现有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微生物调理等方法,单独采用物理法对改善污泥脱水性能效果有限,且对有机物含量低的污泥处理效果较差;单独采用化学法存在药剂价格昂贵、增大了后续干污泥量等问题;单独采用微生物调理具有时间长,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由于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常规调理药剂很难同时实现污泥脱水减量化和减少药剂费用的目标。因此,如何有效、廉价的改善污泥脱水性能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廉、能够显著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该方法中通过生物表面活性剂与骨架构建体联合调理显著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显著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且实现了污泥减量化和减少处置费用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和骨架构建体对原始污泥进行联合调理。
上述的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中,优选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原始污泥进行调理;
S2、采用骨架构建体对经步骤S1处理后的污泥进行调理;
或,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骨架构建体对原始污泥进行调理;
S2、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经步骤S1处理后的污泥进行调理。
上述的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中,优选的,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为每千克所述原始污泥中加入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0.2g~0.5g。
上述的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中,优选的,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为鼠李糖脂、槐糖脂、海藻糖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的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方法中,优选的,所述骨架构建体的添加量为每千克所述原始污泥中加入所述骨架构建体0.2g~2.0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未经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82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