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阴燃及快速腐殖化联合利用方法及其腐殖肥产品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72874.1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50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赵由才;夏发发;郑毅;李建国;牛冬杰;柴晓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G3/80 | 分类号: | C05G3/80;C05F17/90;C05F17/60;C05F17/20;C05F17/10;C05F17/70;C05F17/993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王小荣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快速 腐殖 联合 利用 方法 及其 产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秸秆阴燃及快速腐殖化联合利用方法及其腐殖肥产品,联合利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对秸秆进行破碎,得到秸秆粉;(2)将一部分秸秆粉作为阴燃秸秆粉,置于阴燃炉中,通入空气后发生阴燃,得到阴燃灰及热烟气;(3)将另一部分秸秆粉作为腐殖肥原料,与阴燃灰及辅料一起混合均匀,并置于腐殖化反应器中;(4)将热烟气与空气混合后,一起通入腐殖化反应器中,使腐殖肥原料发生快速腐殖化,得到腐殖肥产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农作物秸秆通过阴燃及快速腐殖化方式进行联合利用,将阴燃过程中产生的阴燃灰及热烟气在快速腐殖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现了秸秆快速、高效的原位无害化利用,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秸秆阴燃及快速腐殖化联合利用方法及其腐殖肥产品。
背景技术
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和农村居民生活中排放的废弃物。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标准和便利的生活方式,农民已经有能力和条件大量使用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得秸秆不再是农民能源消费的唯一选择,导致大量的秸秆被遗弃在田间地头。有些地区将剩余的秸秆在田头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严重污染了环境。以华北地区为例,大量秸秆的随地燃烧,造成了集中污染,使大气能见度大大降低,形成大范围的雾霾区,严重危及民众健康,这已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的秸秆,除了已经回收利用的以外,尚有4.5-5.5亿吨秸秆由于没有先进、经济、高效的利用技术而被白白废弃,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因此,亟需一种经济、高效、简便的技术,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处理。
申请公布号为CN 106336263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农作物秸秆的再利用方法,涉及农作物秸秆处理技术领域,其秸秆再利用方法步骤为:步骤一,根据每亩田需要300-400公斤的秸秆量备好;步骤二,将备好的秸秆通过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好的秸秆碎末与氮素化肥按公斤100:1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步骤三,将混合后的肥料均匀洒入田地里;步骤四,混合肥料覆盖于田地表面,秸秆碎末通过转化会释放养分,通过腐殖化后使一些有机化合物缩合脱水形成腐殖物,以改善土壤的结构、持水、吸水、黏结性状。上述专利公布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秸秆腐殖化的方式,对秸秆进行再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但是,该方法中农作物秸秆的腐殖化过程缓慢,受物候因素影响剧烈,且施加的氮素化肥极易造成面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农作物秸秆能源化、资源化及减量化且绿色环保的秸秆阴燃及快速腐殖化联合利用方法及其腐殖肥产品。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秸秆阴燃及快速腐殖化联合利用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对秸秆进行破碎,得到秸秆粉;
(2)将一部分秸秆粉作为阴燃秸秆粉,置于阴燃炉中,通入空气后发生阴燃,得到阴燃灰及热烟气;
(3)将另一部分秸秆粉作为腐殖肥原料,与阴燃灰及辅料一起混合均匀,并置于腐殖化反应器中;
(4)将热烟气与空气混合后,一起通入腐殖化反应器中,使腐殖肥原料发生快速腐殖化,得到腐殖肥产品。
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阴燃过程及快速腐殖化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保证阴燃及快速腐殖化的同步、持续、稳定进行。
步骤(1)中,所述的秸秆粉的粒径为40-200目。采用同时具有剪切作用力和挤压作用力的破碎机对秸秆进行破碎。
步骤(2)中,所述的阴燃秸秆粉中水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5-25%,所述的阴燃炉中阴燃秸秆粉的堆密度为40-50kg/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28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