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内照射全身计数器校准模型的参数获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72136.7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8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业;曹勤剑;熊万春;肖运实;卫晓峰;赵日;汪屿;夏三强;李华;赵原;潘红娟;金成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T7/00 | 分类号: | G01T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任晓航;马皓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照射 全身 计数器 校准 模型 参数 获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照射全身计数器校准模型及其参数获取方法,校准模型是将人体简化成10个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均由空心圆柱或椭圆柱塑料容器组成,在容器内灌装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放射性溶液,用以对内照射全身计数器的校准、性能检测及比对。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校准模型参数获取方法,该方法是根据模型的结构特点和相关标准,通过对体素模型数据统计分析,结合国家标准、普查数据及国外类似模型数据的参考,最终得出一套满足国家标准、符合人类体型特征的内照射全身计数器校准模型设计参数。根据该参数开发的校准模型,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全身计数器校准,实现了国内内照射全身计数器校准标准化,提高了全身计数器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离辐射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内照射全身计数器校准模型的参数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放射性核素可以经由吸入、食入或通过完好的皮肤、伤口进入人体内,从而造成放射性核素的体内污染。人体内污染的活体测量技术(直接测量)是当前内照射监测的重要手段。全身计数器是内照射活体测量的手段之一。活体测量存在不确定度大、探测下限高等问题,尤其对于低能X、γ射线的测量。良好的设备校准是准确进行活体测量的前提。针对不同的测量对象和测量要求,建立并使用合适的活体测量校准物理模型,有助于内照射活体测量的准确度,确保测量质量。
全身计数器设备种类繁多,包括立式、椅式、卧式等。每种类型的全身计数器,又可能使用不同类型的探测器(如高纯锗HPGe、碘化钠NaI等)、这些探测器的尺寸、探测效率、使用数量、分布方式等也可能各不相同,不同类型的全身计数器的专用校准模型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建立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全身计数器的通用校准模型,有利于提高测量数据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另外,在进行设备校准时,要求校准模型在组织等效性、组织器官形状大小、核素在体内的分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与被测对象相当。目前国内相关模型在组织等效性、模型体格参数、模型成型焊接工艺(可靠性)等方面均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内照射全身计数器校准模型的参数获取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全身计数器的通用校准,提高全身计数器测量数据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内照射全身计数器校准模型,其包括头部、颈部、胸部、手臂、腹部、大腿及小腿,模型的各部分均由空心圆柱或椭圆柱塑料容器组成,在塑料容器内灌装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放射性溶液,用以对内照射全身计数器的校准、性能检测及比对。
进一步,所述塑料容器由侧壁、顶盖和底盖围合而成。
进一步,所述顶盖中心位置设有注水口,该注水口通过注水口塞密封。
进一步,所述塑料容器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内照射全身计数器校准模型参数获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模型身高、体重参数的获取;
2)模型各部分长度份额、质量份额及各部分长短轴比参数的获取;
3)模型各部分的质量、长度及半径/长轴与短轴参数的获取。
进一步,在步骤1)中,模型身高和体重参数的获取,是直接采用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中的数据,亚洲人的数据作为辅助补充。
进一步,在步骤2)中,模型各部分长度份额、质量份额及长短轴比参数的获取,是参考美国和加拿大同类模型中的数据,通过对同类模型中的数据统计分析,确定模型各部分长度份额、质量份额及各部分长短轴比。
进一步,在步骤3)中,模型各部分的长度参数的获取,是优先从国家标准中选取,如果国家标准中没有或者不能自洽,则参考CRAM测量数值;模型各部分的质量参数的获取,均来自CRAM的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未经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21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