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可溶性共聚型聚芳酰胺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69464.1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0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汪称意;曹世杰;徐常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常州市明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10 | 分类号: | C08L77/10;C08J5/18;C08G69/32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1 | 代理人: | 黄杭飞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可溶性 共聚 型聚芳酰胺膜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聚芳酰胺高性能聚合物及其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类可溶性共聚型聚芳酰胺膜材料及其制备领域。
背景技术
高透明聚合物膜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在微电子、柔性太阳能电池衬底和液晶显示领域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商业化应用的高透明聚合物膜材料主要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类等高分子材料。此类聚合物膜材料虽然具有较好的光学透明性和加工性能,但使用温度较低(低于200℃),无法满足现代高科技领域快速发展的应用需求。因此,进一步开发既具有高光学透明性,又具有良好耐热性能的新型光学薄膜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聚芳酰胺是一类分子主链含有酰胺键的芳香型聚合物,由于分子结构的刚性和强的分子间作用,此类材料表现出良好的耐热性、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但聚芳酰胺大多存在难熔难溶问题,难以采用热加工或者溶液涂覆工艺制备高性能膜材料。此外,由于聚合物分子结构的芳香共轭性,聚芳酰胺膜材料的光学透明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发明专利拟利用聚芳酰胺良好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基于分子设计改性,进一步开发既具有良好涂覆成膜性、又具有高光学透明性的功能性聚芳酰胺膜材料。
为改善聚芳酰胺的涂覆成膜性和光学性能,研究者通常在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引入大的取代侧基或不对称结构,但此类改性合成路线较复杂,通常需要多步反应完成,尤其是难以合成含大侧基结构或不对称结构的双官能团单体,因此工业化应用存在较大的困难。本发明专利,拟采用共缩聚改性法,采用常规易得的原料,通过合理调控优化聚合物分子主链结构,制备具有良好成膜性和高光学透明性的聚芳酰胺膜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旨在改善聚芳酰胺溶解涂覆成膜性,并进一步提高聚芳酰胺膜材料的光学透明性,拟采用共缩聚改性法和常规易得的原料,通过合理调控优化聚合物分子主链结构,在聚合物分子主链结构中同时引入双三氟甲基、二苯甲烷和间位苯环结构,制备具有良好成膜性和高光学透明性的聚芳酰胺膜材料。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可溶性共聚型聚芳酰胺膜材料,其结构式为:
重复结构单元n=60~12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可溶性共聚型聚芳酰胺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
氮气保护下,将x份含有双三氟甲基结构的芳香二胺单体(0.2<x<1)、1-x份的非含氟芳香二胺单体及1份的芳香二酸单体加入有机溶剂中,室温下搅拌均匀后,升温至180~200℃搅拌反应8-12h后,结束反应,进一步沉降、洗涤和干燥,即可得到纤维状的可溶性共聚型聚芳酰胺树脂。
将可溶性共聚型聚芳酰胺树脂溶于有机溶剂中配成浓度为10~20wt%的聚合物溶液,在平板玻璃上涂膜,在烘箱中于一定温度下干燥24小时,即可得到高透明聚芳酰胺薄膜。
其中所述的含有双三氟甲基结构的芳香二胺单体为2,2’-双三氟甲基-4,4’-二氨基联苯;所述的非含氟芳香二胺单体为4,4’-二氨基二苯甲烷;所述的芳香二酸单体为间苯二酸。
所述的溶剂为多聚磷酸,其用量为芳香二胺单体和二酸单体质量的10~20倍。
所述的制膜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中的一种,干燥温度为70℃。
本发明的可溶性共聚型聚芳酰胺膜材料的具体合成路线如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类可溶性共聚型聚芳酰胺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合成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易得,利于工业化放大生产;
(2)以本发明提供的可溶性共聚型聚芳酰胺膜材料,在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中具有优异的溶解成膜性(溶解度可达20wt%),可方便地利用其溶液涂膜得到聚合物薄膜;所制聚合物薄膜具有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在微电子、光电子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可溶性共聚型聚芳酰胺聚合物的1H NMR图谱((其中双三氟甲基联苯结构和二苯甲烷结构的含量均为5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常州市明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大学;常州市明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94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水箱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具有核辐射屏蔽效果的耐高温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