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硬度陶瓷切削头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69163.9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9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春娥;陆小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35/10 | 分类号: | C04B35/10;C04B35/626;C04B35/64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28 | 代理人: | 冯智文,聂启新 |
地址: | 21420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硬度 陶瓷 切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使用的高硬度耐磨陶瓷刀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石墨烯增强的高硬度陶瓷切削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机械加工朝着高速、高效加工方向发展,尤其是难加工材料的不断涌现,对切削刀具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刀具的使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刀具材料的性能。因陶瓷刀具材料具有硬度高、耐腐蚀、耐磨损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特点而得到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
陶瓷切削工具具备了高硬度、高密度、耐高温、抗磁化、抗氧化、耐腐蚀性强、化学稳定性好、高耐磨性等特点,是高速钢等传统切削工具良好的替代品,解决了钼、镍等资源稀缺的问题。但是目前陶瓷切削材料还是存在成本较高,韧性不够、脆性大、硬度参差不齐、散热性差、自润滑性不好等问题,需要解决。
随着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难加工材料的大量涌现,在实际切削过程中,切削力与切削热大大增加,加剧了刀具材料的磨损。因此,要求刀具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还应兼具减摩耐磨特性。
目前,对于陶瓷刀具主要的增韧方式包括相变增韧、颗粒增韧和晶须、纤维增韧。但是相变增韧应用范围有限,基本仅限于ZrO2的相转化。颗粒增韧通过晶粒的钉扎可提高刀具的韧性,但是效果不显著。晶须、纤维可显著提高刀具韧性,但是一维的纤维、碳纳米管易发生团聚,不利于刀具综合力学性能的改善。
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同素异构体,一种由sp2杂化的碳原子以六边形周期排列形成的二维结构。石墨烯具有非常优异的物化和力学性能,导热系数高达5000Wm-1K-1,强度达130GPa,断裂强度约为125GPa。其独特的2D片状结构,可以有效的抑制石墨烯的团聚。石墨烯纳米片是由几层石墨烯构成,具有超高的表面积和极好的力学性能。因此,石墨烯纳米片在陶瓷刀具增韧补强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且其超高的导热性能也是陶瓷刀具必需的。
陶瓷刀具大多数是通过热压烧结得到的,热压烧结在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利于颗粒的接触、扩散和流动,容易得到接近理论密度的烧结体的性能较高。但热压烧结效率较低,很难大批量生产且成本也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提供了一种高硬度陶瓷切削头。本发明制备得到的陶瓷切削头不仅具有现有陶瓷刀具共有的高硬度、高耐磨性,而且还具有高韧性,使用寿命长,不易开裂,大大提高了陶瓷刀具的实用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硬度陶瓷切削头,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
Al2O3:30~45份;
TiCN:15~25份;
WC:12~18份;
MoC:3~5份;
MgO:4~8份;
BN:5~7份;
SiN4:3~5份;
预处理过的石墨烯粉:1~3份;
所述石墨烯的预处理方法为:将石墨烯与2-氯-4,6-二甲氧基-1,3,5-三嗪按照1:0.02~0.05的质量比混合,放入浓度为20~35wt%乙醇溶液中,边搅拌边超声分散30~50分钟,然后在微波炉中干燥。
所述各原料的粒径均小于80微米。优选的,所述各原料的粒径均小于30微米。
优选的,所述高硬度陶瓷切削头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
Al2O3:42份;
TiCN:21份;
WC:16份;
MoC:4份;
MgO:6份;
BN:6份;
SiN4:3份;
预处理过的石墨烯粉:2份。
所述的高硬度陶瓷切削头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除预处理过的石墨烯以外的其他原料混合后,加入重量为这些原料8~16%的无水乙醇,置入行星磨中进行混合和研磨1~4小时;
(2)然后加入预处理过的石墨烯粉以及重量为该石墨烯粉5~7%的硅烷偶联剂,继续球磨60~80分钟;
(3)将球磨后获得的泥状产物进行喷雾造粒,造粒后的物料在35~45MPa压力下压制25~45分钟成型;
(4)压制成型后的材料进行高温烧结,烧结温度为1620~1680℃,时间保持60~8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91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